安之知道,母親說的是真的。
如果有法子能讓她們過的更好,母親會毫不猶豫。
可是女子在世,就是這樣的。
不管父母給的嫁妝多么豐厚,她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都在別人身上。
陳玉壺想這世間能自由自在的女性,可能也就太后一位。
其他人就算在杰出,也要籠罩在皇權之下。
但是他們大雍的太后,還是太自由了一點。
三天后,林清皎回門。
安擇身后的禮品足足帶了兩馬車,沒有一件是糊弄人的。
都是好東西。
安擇也特意說了,是他母親準備的。
證明這池婉清對林清皎,甚至林家教養的滿意。
陳玉壺面上笑嘻嘻,心里毫無波瀾。
林清皎一水的新衣,渾身上下加起來據陳玉壺估算,可能值京城一個二進的宅子。
這還是保守估計。
她看起來都很好,陳玉壺的心情更不好了。
她覺得自己只是暫時被困住的鷹,遲早要回家的。
她也不認可什么林陳氏。
但是林清皎她們不一樣。
如果陳玉壺是被困住翅膀丟在后宅的鷹,那像林清皎這樣的女孩兒,萬千古代女性的縮影。
她們像是一粒粒成熟的種子,要深深的扎根在人家的庭院里,從此安身立命。
沒辦法自己選擇土壤,不會說話,無法移動的植物。
這種認知差異,讓陳玉壺更替她們難受。
她們的一生,是真的一生。
陳玉壺的心情郁郁,她開始理解陳母了。
也開始控制自己的情感,她適當的收回放在林清皎身上的情感。
否則難受的只是她自己。
適當幫扶,但是最愛自己。
以后這將是陳玉壺的座右銘。
林清皎就發現母親突然對自己不如從前那么……
很難形容的一種感覺。
其實就是,從前滿腔的責任和教養的義務撐著,使陳玉壺的注意力總是若有若無的被他們牽著。
林清皎成親,算是完成了一部分責任轉移,陳玉壺一下子就泄氣了。
還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林清皎問了安之和隅之,陳玉壺的心情如何,她們倆都看在眼里。
自然是說陳玉壺的好話。
林清皎以為母親只是看見自己心里難受,更加感動了。
好在很快就春闈了,安擇要專心準備春闈,林清皎就經常往家里跑。
然后就小住,美其名曰為了讓安擇好好的讀書。
對此池婉清一點意見也沒有。
雖然知道兒媳的小心思,但是兒媳說的對,清皎在家里,安擇是真的不進書房。
一切以春闈為重。
林清皎住家里,大多時間陪著陳玉壺,和從前一般。
陳玉壺:開心!
但是已經做下的決定不會改變。
好在陳玉壺家里沒人參加春闈。
就是陳玉頌帶著孩子來,也是參加今年秋闈來的。
她和陳玉壺還真是冤家。
連孩子都一屆考試。
這要是沒考過對方……
所以陳玉壺最近也督促清柏和清濁讀書。
讓他們為了母親的顏面多多努力。
果然陳玉壺猜的沒錯,陳玉頌一直過了三月,春闈都過了。
陳玉壺已經送走了遠赴蜀地的上任安擇和隨夫上任的林清皎。
陳玉頌才不緊不慢的帶著孩子們到京城。
好在這些日子,她一直在和蕭家聯系,兩家已經在商量小定了。
陳玉頌到的時候,陳玉壺知道,但是并沒有特意回陳府。
她吃飽了撐的,才會為了陳玉頌回陳府慶祝。
還是去參加她最討厭的集體聚餐。
只是派人回去說:“我家夫人剛剛送走了我家小姐和姑爺,思女心切,最近心情和身體欠佳?!?/p>
“近幾日常常頭疼,讓大家自行和樂,以免擾了大家的雅興?!?/p>
陳玉壺的大嫂喬氏,用帕子點了一下嘴角。
清皎能剛成親,就小夫妻倆一起出去過日子,去的還是陳玉壺喜歡的蜀地。
她前些日子還挺高興,連嫁女的憂愁都少了。
怎么突然頭疼起來了?
一點笑意,消失在帕子下面。
喬氏知道,接下來家里也要熱鬧了。
但是心里也不虞,明明是親姐妹,玉頌提早幾日出門興許就能參加外甥女的婚禮。
偏偏帶著孩子們不緊不慢的到了京城。
說什么幼子還小,天氣寒冷,受不得顛簸。
想到這兒,喬氏的心里略帶了一點不悅和厭煩,這就是不知禮數了。
而且還絲毫不掩飾。
仗著陳母多疼她幾分,明明是她求林家的婚事,卻視玉壺和林家如無物。
這性子,怪不得會鬧出從前的那些事兒。
難怪夫君叫她不要插手。
看玉頌為人,她是真的一點都不會插手了。
清柏好歹在陳家讀過幾年書,她看著長成的,好好的孩子,做了什么孽,要有這么個岳母。
喬氏收眉斂目,把一切的計較都放在了心里,無論怎么看,都依舊是大家之婦。
陳玉壺的二嫂唐蘊玉,笑呵呵的抱著肚子。
陳玉壺的二哥就是個神人,兩耳不聞窗外事。
上次陳玉壺從書院接走清洛,她二哥只關心,陳玉壺給清洛有沒有找老師,找了個什么老師。
不能耽誤孩子讀書。
確認清洛有了不錯的老師,然后他就什么也不關心了。
唐蘊玉是個眼明心亮的人,但是一向夫唱婦隨。
她就笑呵呵的,想必沒人敢牽扯她,躲她還來不及。
她夫君是閑云野鶴,也是發脾氣嚇人的犟種。
蘇氏則一向跟陳玉壺關系好,笑著一句話也不多說,她知道家里要有事情。
出月子第二個月,就出城找她夫君去了,兩口子商量好,如非正經事,這段時間少回陳家。
陳家都是聰明人,自然不愿意摻和到糊涂事里。
這件事兒辦成,辦不成都要和陳玉壺結怨,他們才不摻和。
也沒人出面勸導陳母,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大家都太清楚,陳母的為人。
不達目的不罷休。
陳玉頌就站在陳母身邊,看著在外祖母面前耍寶的幼子,心里苦澀。
她不是看不明白。
但是她也沒別的辦法。
陳家的聯姻對象素來尋強不尋弱。
家世、人選,都是陳母仔細掂量過的。
也就導致了,嫂子和弟媳,她一個都惹不起,加上許家也不行。
大嫂出身大族。
二嫂的父親是當代大儒,學生無數,她二哥也是其中之一。
弟媳父親官位看似不高,但是至關重要,而且就在江南。
她從小心高氣傲,否則當初選婚事的時候,也不會耍心眼。
只是許家現在每況愈下,不比從前,她也沒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榮歸故里。
好在她還能依靠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