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14日,陳樾的辦公室里傳來"嘩啦"一聲巨響。幾個路過的技術員趕緊推門進去,只見陳總工正蹲在地上撿散落的文件,桌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醫療用品。
"沒事沒事!"陳樾頭也不抬地揮揮手,"我在研究新項目。"
等人都走了,陳樾才長舒一口氣,把從醫務室借來的繃帶、碘酒等物品小心歸位。他擦了擦額頭的汗,在腦海中呼喚系統:"調取鷹醬陸軍標準急救包全套資料。"
【檢索中...美軍M1942單兵急救包圖紙已調取...野戰醫院標準器械清單已調取...】
陳樾眼前立刻浮現出清晰的立體圖像:一個棕褐色帆布包,里面整齊排列著繃帶、磺胺粉、嗎啡注射器...他趕緊拿起鋼筆,在筆記本上快速描繪起來。
"這個別針設計巧妙..."陳樾瞇著眼睛觀察系統放大的細節,"但咱們沒這么多不銹鋼,得改成銅的..."
突然,他停下筆,盯著系統顯示的青霉素安瓿瓶出神。玻璃瓶在陽光下泛著微光,瓶身上清晰的刻度線讓他心頭一緊——這東西現在國內還造不了!
"系統,調取玻璃瓶生產工藝。"陳樾的聲音有些發干。
接下來的三天,陳樾像著了魔似的穿梭在各個車間之間。白天在機械廠盯著工人試制止血鉗,晚上又跑到新成立的醫療器械車間指導縫合針生產。最麻煩的是那個小小的安全別針,試驗了七八種鋼材才找到合適的硬度。
8月16日中午,陳樾蹲在車間角落里啃窩頭時,突然靈光一現:"系統,咱們能不能用竹子做簡易夾板?"
【檢索到1943年緬甸戰場使用記錄...優化建議:竹片煮沸消毒后可用,重量減輕47%...】
"太好了!"陳樾一拍大腿,窩頭渣子噴了一地。他立刻找來廠里的老篾匠,兩人蹲在地上比劃了半天,最終確定用三層竹片疊加的方案,既輕便又結實。
8月18日清晨,陳樾的辦公桌上終于擺出了第一個"兔子版"急救包樣品。深綠色的帆布包只有巴掌大,但展開后里面的物品卻琳瑯滿目:滅菌繃帶、銅制安全別針、竹制止血夾板、碘酊棉簽...最珍貴的是那個小玻璃瓶,里面裝著兵工廠自制的青霉素粉劑。
"老趙,快來!"陳樾興奮地打電話叫來趙廠長,"你看這個!"
趙廠長拿起急救包翻看,眼睛越瞪越大:"這...這么小的包,能裝這么多東西?"
"重點在這!"陳樾小心翼翼地取出青霉素瓶子,"每個包里都配一支,戰場上能救命!"
"可是..."趙廠長皺起眉頭,"這玻璃瓶..."
"我正要跟你說這個。"陳樾從抽屜里取出一疊圖紙,"咱們得建個玻璃廠,專門生產醫用玻璃瓶。"
趙廠長翻開圖紙,只見上面詳細繪制著玻璃熔爐、吹制模具、退火窯...甚至還有一套完整的流水線設計。
"這...這得花多少錢啊..."趙廠長的手有些發抖。
陳樾指了指東北方向:"比起戰士們的命,值!"
當天下午,陳樾帶著技術團隊開始攻關最關鍵的青霉素包裝問題。在簡陋的實驗室里,他們試驗了各種消毒方法,最終確定用高壓蒸汽滅菌的鋁蓋封裝工藝。
"陳總工,這個橡膠塞子..."年輕的技術員小李舉著一個發黃的橡膠墊圈,"咱們的庫存不多了。"
陳樾接過墊圈捏了捏:"用這個配方..."他在紙上寫下一串化學式,"加硫量提高5%,耐熱性更好。"
8月19日,當第一縷陽光照進兵工廠時,陳樾已經抱著厚厚一摞圖紙等在趙廠長辦公室門口。
"都在這兒了。"陳樾把圖紙鄭重地交給趙廠長,"急救包全套生產工藝,從止血鉗到玻璃瓶,一樣不落。"
趙廠長翻開第一頁,只見上面用紅筆寫著《志愿軍標準急救裝備生產技術規范(絕密)》。他深吸一口氣:"我這就去安排,優先生產!"
三天后,一場特別的現場演示在兵工廠操場舉行。陳樾親自上陣,用自制的急救包為一個"傷員"處理傷口——止血、消毒、包扎一氣呵成,最后還演示了青霉素注射。圍觀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看得目瞪口呆。
"就這么個小包,"陳樾舉起急救包大聲說,"能在關鍵時刻救戰友一命!"
工人們自發地鼓起掌來。老鉗工王師傅抹著眼淚說:"我兒子在東北當兵,要是能帶上這個..."
與此同時,在距離兵工廠三十里外的一個廢棄陶瓷廠里,第一批玻璃熔爐已經開始砌筑。陳樾提供的圖紙被放大掛在墻上,工人們嚴格按照上面的尺寸施工。沒有人知道,這些圖紙上的數據,是陳樾連續熬了三個通宵,結合系統資料和國內實際情況反復優化而來的。
8月25日,第一批量產急救包終于下線。陳樾隨機抽查了十個包,挨個檢查里面的物品。當他看到最后一個包里整齊擺放的碘酊棉簽時,突然紅了眼眶。
"陳總工?"負責質檢的小姑娘怯生生地問,"有什么問題嗎?"
陳樾搖搖頭,輕輕撫摸著急救包上的紅星標志:"沒問題,很好...就是想起了一些事..."
當天傍晚,一輛滿載急救包的軍列緩緩駛出兵工廠。陳樾站在月臺上,望著列車遠去的方向出神。他知道,這些綠色的小包很快就會出現在最可愛的人的口袋里,隨著他們跨過鴨綠江,在冰天雪地中守護生命...
而在千里之外的東北某軍營,一位衛生員正驚訝地拆開剛送來的樣品包。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物品,每一樣都仔細端詳。當他看到那支裝著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瓶時,突然挺直腰板,對著西南方向敬了個標準的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