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生繼續提點,“給他的講話稿,要像子彈,簡潔有力,直擊要害。
數據,要像刻在腦子里一樣爛熟于心,匯報工作切忌空話套話,車轱轆話,三分鐘之內必須講清核心。
他頂頂討厭下面人耍小聰明、搞小動作,眼睛揉不得沙子,一旦發現,絕不姑息?!?/p>
他頓了頓,似乎在回憶某個具體的場景,眼神有些飄忽:“他喜歡思路清爽、手腳麻利、能獨當一面的人。
交代下去的事,最好能想到他前面,把預案都做扎實。
對文字要求……”
他沉吟片刻,似乎在對比,“嗯,雖然不及韓主任那般嚴苛到標點符號都要斤斤計較,但邏輯一定要嚴密如鐵桶,滴水不漏!
用詞一定要精準如手術刀,尤其涉及生產數據和技術指標,錯一個字、一個小數點,都可能惹火他,那后果……”
周炳生搖搖頭,沒有說下去,但沉重的語氣已說明一切。
周炳生現在說的這些話,以及即將傳授的更多經驗,對陽光明而言,簡直價值連城!
他雖然有前世秘書工作的豐富經驗,但每個領導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時代背景下的明面規則和潛規則也截然不同。
周炳生寥寥數語,精準地勾勒出了趙國棟的性格畫像、工作風格和核心禁忌,這等于為他打開了一扇直達權力核心的窗戶,讓他能有的放矢,避免踩雷。
這份指點,千金難買!
“還有?!?/p>
周炳生推了推眼鏡,目光變得更加深邃,仿佛要穿透辦公室的墻壁,看到更遠、更復雜的圖景:
“做領導專職秘書,不僅僅是寫寫材料、安排行程、端茶倒水那么簡單。
這是門大學問。要懂分寸,知進退。
哪些事體是火燒眉毛,必須第一時間匯報到領導耳朵里;哪些事體可以緩一緩、冷處理,甚至需要你在下面先擋一擋、過濾一下,心里廂要有一本清清爽爽的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上輕輕敲擊,像是在演示著某種微妙的節奏。
領導的心思要揣摩,但不能過分揣摩,更萬萬不能替領導做決定!這是大忌!
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廠里上下的風吹草動、各車間明里暗里的矛盾、工人茶余飯后的議論,都要留心聽,用心記。
但嘴巴一定要像上了兩把鎖,該爛在肚皮里的事體,一個字也不能漏!
有時候,知道得太多,反而不是好事,要學會裝糊涂,但心里要明鏡似的?!?/p>
周炳生語速不快,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幾十年的工廠沉浮、世態炎涼中淬煉出來的真金,帶著沉甸甸的分量和血的教訓。
他枯瘦的手微微有些顫抖,仿佛那些記憶的碎片依然鋒利。
“最后。”
周炳生話鋒一轉,回到了他最熟悉、也是陽光明當前最需要提升的領域——寫材料。
他的眼神瞬間變得不一樣了,如同一位老匠人撫摸著自己最趁手的工具,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專注:
“寫材料,這是我在秘書組當了幾十年的‘老黃牛’、‘筆桿子’吃飯的本事。
廠里的大報告、大總結、向上級的匯報、對下級的指示,經我手的,不曉得有多少。
這里面的門道,深著呢?!?/p>
他拿起桌上那本陪伴他多年、邊角早已磨損卷起的厚筆記本,像捧著一本武功秘籍,小心翼翼地翻開幾頁,指著上面密密麻麻卻條理清晰、字跡工整的記錄。
“首先,吃透上頭精神?!?/p>
周炳生的手指點著筆記本上摘抄的中央文件標題和關鍵詞:
“ZY文件、蔀委指示、市里要求,要像老牛反芻一樣反復研讀,嚼碎了,咽下去,抓住核心精髓。
我們廠里的一切材料,萬變不離其宗,都要牢牢扣住上頭的大方向、主旋律,偏離了軌道,寫得再花團錦簇也是白搭,甚至可能惹禍上身!”
他語氣嚴肅。
“其次,摸透下頭實情?!?/p>
他手指移向另一處記錄著車間數據、工人反映問題的部分:
“車間報上來的數據、報表、反映的問題,不能照單全收,要像沙里淘金一樣梳理清楚。
哪些是亮點要突出,作為成績;哪些是難點要剖析,作為改進方向;哪些是普遍性問題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數據尤其要小心,要交叉印證,刨根問底,確保真實可靠,經得起任何推敲!
弄虛作假,那是自掘墳墓!”
他眼中閃過一絲對弄虛作假的深惡痛絕。
“最后,才是組織文字?!?/p>
他拿起那支筆尖磨得有些禿、卻依舊被擦得锃亮的舊鋼筆,在空白紙上快速畫了幾個方框,如同構建一個精密的骨架:
“結構要像蓋房子,骨架要硬,基礎要牢。
總起部分講形勢意義,要站得高,但也要接廠里的地氣。
主體部分講具體做法和成效,要實打實,用數據和事例說話,切忌空泛。
問題部分要切中要害,但措辭要把握好度,不能太尖銳,更不能把矛頭指向不該指的地方,最好能自然過渡。
建議部分要實在可行,不能是空中樓閣,要讓人覺得有操作性。
語言嘛……”
他放下筆,總結道:“要平實,像老農說話,少用花里胡哨的形容詞,多用動詞、名詞,干凈利落。
特別是給趙廠長的東西,更要直來直去,開門見山,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他最煩云山霧罩!”
陽光明聽得極其專注,眼睛一眨不眨,仿佛要將每一個字都刻進腦海。
他手中的筆記本已經翻開,筆尖飛快地在紙上移動,留下沙沙的聲響。
周炳生這番傾囊相授,如同久旱落甘霖,精準地澆灌在陽光明最需要知識滋養的土壤上。
他前世秘書經驗雖豐富,但確如周炳生所言,欠缺對這個火紅年代特有規則、語境、禁忌以及那些微妙到毫厘分寸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周炳生的經驗,正是他立足當下、邁向目標最急需彌補的那塊關鍵短板!
他感到一種豁然開朗的興奮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