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屏幕的冷光映在林舒瑤臉上,她指尖懸在鍵盤上方,反復敲擊著“1998 舊工廠 林家”這幾個關鍵詞。搜索結果一頁頁刷新,大多是無關的城市建設新聞、企業表彰公告,甚至還有幾篇當年的娛樂八卦,唯獨沒有任何關于林家與舊工廠關聯的信息,仿佛那段歷史被刻意從互聯網的記憶里抹去了。
她不死心,換了“1998 林振邦 工廠收購”“林氏集團 1998 資金來源”等更具體的關鍵詞,結果依舊令人失望。唯一提到林振邦的舊聞,是他當年獲得“市優秀企業家”的表彰報道,文中只字未提收購工廠的事,只強調他“帶領林氏五金廠穩步發展,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這與她在集團歷史資料里看到的“1998年擴張關鍵節點”完全不符,更像是一篇經過精心包裝的宣傳稿。
林舒瑤皺著眉,關掉瀏覽器,打開書桌抽屜里的林氏集團歷史資料冊。這本資料冊是父親去年交給她的,說是讓她提前了解集團歷史,為進入集團實習做準備。她翻到1998年的章節,頁面上貼著泛黃的報紙剪報和財務報表復印件,標題用加粗的宋體寫著“林氏騰飛:一年收購三家工廠,版圖擴至城東工業區”。
剪報里詳細列出了三家被收購工廠的名稱:興盛玩具廠、東風機械廠、紅星五金廠,收購時間集中在1998年7月至9月,短短三個月內,林氏從一家小型五金廠,一躍成為覆蓋玩具、機械、五金三大領域的綜合企業。但關于收購資金,只在財務報表的備注欄里寫著“自有資金,來源合法合規”,沒有銀行流水、股東出資證明等任何明細附件——這在嚴謹的企業歷史資料里,顯得格外反常。
她指尖劃過“興盛玩具廠”的名字,心臟輕輕一顫。這本資料冊里,關于這家工廠的介紹只有短短兩行:“1998年7月20日收購,位于城東工業區,主營玩具生產,收購后次年轉型為五金配件車間。”沒有收購金額,沒有原工廠負責人信息,甚至連一張工廠的照片都沒有,像是在刻意弱化這家工廠的存在感。
“為什么偏偏是這家工廠的信息這么少?”林舒瑤小聲嘀咕,腦海里突然閃過慈善晚宴上的一幕——上個月集團舉辦的慈善晚宴上,她陪父親接待一位姓陳的老股東,老人喝多了,拉著她的手感慨:“瑤瑤啊,你爺爺當年不容易,1998年那筆啟動資金來得巧,不然林氏早就破產了,哪有現在的好日子。”
當時她沒在意,只當是老人隨口感慨,現在想來,“來得巧”三個字背后,或許藏著不為人知的隱情。結合照片上的興盛玩具廠、日記里“錢能解決嗎”的字句,還有張蘭的失蹤,一個大膽的猜測在她心中逐漸成型:祖父當年收購工廠的資金,根本不是“自有資金”,而是與張蘭、與那場火災有關,甚至可能是用張蘭的“賠償款”或“封口費”換來的。
為了驗證這個猜測,她再次打開電腦,搜索“1998 興盛玩具廠 火災 賠償”。這次,她在一個本地歷史論壇的舊帖子里,找到了一條關鍵信息。發帖人自稱是當年負責火災善后的工作人員,帖子發布于2005年,內容里提到:“興盛玩具廠那場火,燒得蹊蹺,明明是車間電路老化,卻有人說是人為縱火。更奇怪的是,原工廠老板姓張,火災后第二天就帶著家人消失了,留下一堆爛攤子,后來工廠被匿名收購,連員工的安置費都是匿名賬戶打過來的,沒人知道錢是誰給的。”
帖子下面有一條2010年的回復,語氣帶著明顯的憤怒:“我就是當年的員工!安置費少得可憐,我們去找收購方要說法,被保安攔在門外,后來聽說有人去鬧,沒過幾天就被辭退了,還被警告不許再提這件事!”
林舒瑤的手指微微顫抖,這條信息印證了她的猜測——祖父很可能就是那個“匿名收購方”,而所謂的“安置費”,或許就是他口中“能解決問題”的錢。可原工廠老板為什么突然消失?火災真的是“電路老化”嗎?還是有人故意縱火,然后用收購和金錢掩蓋真相?
她繼續往下翻,發現帖子里還有一張模糊的火災現場照片。照片里,工廠廠房被燒得面目全非,消防車停在門口,幾名消防員正在清理廢墟,角落里站著一個穿著碎花襯衫的女人,背對著鏡頭,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雖然看不清臉,但那熟悉的衣著和身形,與照片里的張蘭一模一樣!
“張蘭當時在火災現場!”林舒瑤的心跳瞬間加速,她放大照片,仔細觀察女人的動作——她的肩膀在顫抖,像是在哭泣,另一只手緊緊攥著什么,湊近了看,像是一張紙,或許是工廠的股權證明,或許是賠償協議。
就在這時,臥室門被輕輕推開,蘇婉端著一杯熱牛奶走進來:“瑤瑤,都快下午三點了,還在看電腦?喝杯牛奶休息會兒,不然眼睛該累了。”林舒瑤趕緊關掉論壇頁面,將資料冊合上,裝作整理文件的樣子:“媽,我在看生日宴的嘉賓名單,馬上就好。”
蘇婉將牛奶放在桌上,目光在電腦屏幕上掃了一眼,又落在那本歷史資料冊上,眼神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這些資料有什么不懂的,問你爸就好,別自己瞎琢磨,浪費時間。”林舒瑤接過牛奶,點點頭:“我知道了媽,就是覺得爺爺當年真厲害,能把公司做得這么大。”
蘇婉的嘴角扯出一個勉強的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頭發:“你爺爺這輩子不容易,受了很多苦,你以后要好好繼承他的事業,別讓他失望。”她說這句話時,語氣格外沉重,眼神里還藏著一絲復雜的情緒,像是愧疚,又像是擔憂。
蘇婉離開后,林舒瑤重新打開論壇帖子,卻發現剛才的頁面已經無法加載,顯示“該帖子已被刪除或不存在”。她心里一緊,難道是有人發現了她在查這件事,故意刪除了線索?是父親?蘇婉?還是張管家?
她不甘心,又換了幾個搜索引擎,嘗試尋找與興盛玩具廠火災相關的信息,卻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跡。仿佛剛才看到的帖子只是她的幻覺,那場火災、張蘭的存在,都被一層無形的網籠罩著,讓人無法觸碰。
林舒瑤關掉電腦,走到書桌前,將半張照片、日記和歷史資料冊放在一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這些物品上,卻驅散不了她心里的疑云——
疑點一:1998年林氏集團突然獲得大筆資金收購三家工廠,資金來源不明,且資料里刻意隱瞞興盛玩具廠的細節,這背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疑點二:興盛玩具廠火災發生后,原老板失蹤,員工安置費由匿名賬戶發放,祖父作為收購方,為什么不愿公開身份?火災真的是意外嗎?
疑點三:張蘭作為工廠創始人的女兒,在火災現場出現,之后卻離奇失蹤,她的家人為什么突然撤回賠償訴求?她和嬰兒的下落到底是什么?
疑點四:父親對1998年的事避而不談,甚至情緒激動;蘇婉眼神躲閃,行為反常;張管家多次警告“少問為好”,他們到底在隱瞞什么?難道他們都參與了當年的事?
這些疑點像一個個問號,在她腦海里盤旋,讓她越來越確定,祖父當年的“騰飛”,是建立在某個秘密甚至犧牲之上的。而這個秘密的核心,很可能就是張蘭和那個嬰兒。
她拿起日記,翻開之前找到的被劃掉的字句:“她哭了整夜,說要帶孩子走”“錢能解決嗎?我問自己”“不能讓他們找到這里”。結合論壇帖子里的信息,她仿佛能想象出當時的場景——火災后,張蘭抱著嬰兒找到祖父,想要一個說法,甚至可能知道火災的真相,祖父用金錢安撫她,卻又擔心她泄露秘密,所以將她“安置”在某個地方,不讓“他們”找到。
“他們是誰?是張蘭的家人,還是調查火災的人?”林舒瑤的心里又多了一個疑問。她想起照片背面的“未盡之諾”,祖父當年許下的承諾,是不是讓張蘭保守秘密,給她和孩子一個安穩的生活,卻最終沒有兌現?
就在這時,她注意到歷史資料冊里夾著一張小小的便簽紙,是父親的字跡,上面寫著“老陳,1998.7.25,城東倉庫”。“老陳”?這不是她在書房找到的便簽紙上提到的“與老陳談工廠事宜”的老陳嗎?7月25日,正好是收購興盛玩具廠后的第五天,城東倉庫又是什么地方?
林舒瑤的眼前一亮,這或許是一條新的線索。她趕緊拿出手機,搜索“1998 城東倉庫 林氏集團”,找到一條1998年的土地出讓公告,上面寫著:“城東工業區倉庫地塊,于1998年7月25日出讓給林氏集團,用途為倉儲。”
“7月25日,老陳,城東倉庫……”林舒瑤將這些信息串聯起來,推測祖父當年可能在城東倉庫與老陳見面,談論的或許就是興盛玩具廠的善后事宜,比如張蘭的安置、員工的賠償,甚至是火災的真相。
她決定明天生日宴結束后,去城東倉庫看看。雖然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倉庫很可能已經被拆遷或改造,但或許能找到一些當年的痕跡。
林舒瑤將便簽紙夾回資料冊,重新整理好這些物品,鎖進書桌暗格。她走到窗邊,看著窗外的老宅,心里充滿了復雜的情緒——她既希望盡快揭開真相,還張蘭和嬰兒一個公道,又害怕真相太過殘酷,會毀掉整個林家,讓父親和蘇婉陷入絕境。
但她已經沒有退路了。從她偷進書房,找到這些秘密的那一刻起,她就注定要走下去。無論是為了那些被掩蓋的真相,還是為了自己心里的那份執念,她都必須查清1998年到底發生了什么。
晚飯時,林舒瑤裝作隨意地問父親:“爸,城東工業區的倉庫是咱們家的嗎?我今天看資料,發現1998年爺爺買過那里的地。”
林正宏夾菜的手頓了一下,眼神瞬間變得警惕:“你看那些沒用的資料干什么?倉庫早就租出去了,現在跟集團沒什么關系。瑤瑤,我跟你說過多少次,別總翻過去的東西,好好準備明天的生日宴。”
父親的反應再次印證了她的猜測——城東倉庫一定藏著當年的秘密。林舒瑤沒有再追問,只是輕輕點了點頭,心里卻已經做好了決定:明天,她一定要去那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