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甘露殿。
李世民端坐御案之后,面沉如水,目光掃過下方眉頭緊鎖的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征等幾名核心重臣。
李承乾和李泰兄弟倆也在其中。
林平安則站在最后,眼觀鼻,鼻觀心,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二鳳把我拎來干嘛?觀摩學習還是當吉祥物?難道坑祿東贊的事要秋后算賬?不應該啊,二鳳不是默許了嗎?)
散完早朝后他正準備去戶部上值,便被張阿難給叫住了,將他帶到了甘露殿。
李世民眼角微不可察地跳了一下,他深吸了一口氣,沉聲開口,直奔主題。
“今夏關東水患,數州糧食欠收,寒冬將至,國庫存糧調撥后已捉襟見肘,若無法妥善解決,恐再生流民,動搖國本,諸卿,可有良策破此困局?”
殿內頓時一片沉寂,眾人皺眉苦思。
半晌之后,房玄齡率先開口,聲音沉穩卻帶著憂慮。
“陛下,當務之急應嚴令各地官府開倉平糶,抑制糧價,嚴厲打擊囤積居奇!”
“同時派人前往江南、蜀中等豐收之地采購糧米!”
長孫無忌連忙補充道:“房相所言極是!此外,可令受災州縣以工代賑,組織青壯災民興修水利,加固城防,既予其活路,亦能為來年防災打下基礎!”
他話鋒一轉,露出難色:“然采購轉運耗時耗力,所需錢帛巨萬,國庫恐難支撐!”
魏征則踏前一步,神色肅然:“陛下,臣以為,除上述之外,皇室宗親、文武百官乃至長安富戶,皆應節衣縮食,捐出錢糧,與百姓共度時艱,朝廷需率先垂范,方可凝聚民心!”
李承乾立刻跟上:“兒臣愿率東宮上下,削減用度,捐出半年俸祿,以賑災民!”
李泰也不甘示弱,胖臉上堆滿誠懇:“父皇,兒臣府中亦愿竭盡所能,捐獻錢糧!”
“兒臣更愿請纓,親自督導南下購糧事宜,必為父皇解憂!”
他表現得更為主動,試圖壓過李承乾一頭。
(捐俸祿?他們哪個靠俸祿過日子?采購?怕是油水豐厚吧?唉,都是套路,沒點新意!)林平安撇了撇嘴。
李世民見他們提出的皆是常規卻難以立刻見效的方案,心中焦慮更甚。
他目光如電,驟然射向看似神游天外的林平安:“小子!”
(果然還是輪到我了!)林平安一臉無語,拱手道:“臣在!”
眾人的目光齊齊朝他看來。
“諸卿所言,皆乃老成謀國之策。”李世民語氣平穩,聽不出喜怒。
“然或緩不濟急,或杯水車薪,朕知你有機變之才,思路異于常人,對此糧荒之急,你可有不同見解?!”
(關東水災,糧食欠收,寒冬,流民……)林平安心念電轉,突然心頭一動,拱手回道。
“陛下,臣確有些粗淺想法!”
“講!”李世民雙眼一亮,言簡意賅道。
“方才房相、魏大人所言,皆是正理,臣深感佩服!”
(嗯,先商業互吹一波!)
林平安頓了頓,而后,話鋒一轉道。
“然正如陛下所言,遠水難救近火。臣在想,除了‘節流’和‘外求’,是否可在‘內涵’與‘疏導’上再做文章?”
這小子什么意思?難道我說的有什么不對嗎?!
長孫無忌見他只贊成房玄齡和魏征,忽略了自己,不由嘴角一抽。
“內涵?疏導?”李世民重復了一遍這兩個詞,覺得頗新穎。
“正是!”林平安點頭,繼續說道:“其一,糧食雖欠收,但天地之間可食之物未必全無!”
“朝廷可即刻明發告示,鼓勵并指導百姓廣泛采集一切可食之物!”
“如河渠之魚蝦、山野之蕨根、榆樹之皮、甚至蝗蟲之干!曬干磨粉,亦可充饑!”
魏征聞言,眉頭一皺:“蕨根榆皮,乃至蟲豸,腥臊難以入口,豈可作主食?未免有失朝廷體統……”
林平安搖頭道:“魏大人!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體統與百姓性命孰輕孰重?這些東西若能助人熬過寒冬,便是無上功德!”
“朝廷可派太醫署及有經驗的老農,教導百姓如何辨識、處理、烹制這些代糧,甚至可由官府少量收購,制成‘救災餅’示范發放,破除百姓心中疑慮!”
這法子雖看似狼狽,卻務實高效!李世民雙眼一亮,微微頷首:“嗯,此議雖奇,卻可解燃眉之急!繼續!”
林平安點頭繼續說道:“其二!關東水患之后,淤泥肥沃,這本是來年春耕的利好,但眼前寒冬將至,戶外耕種已無可能。臣在想,或可‘以空間換時間’!”
以空間換時間?
眾人聞言,都不由面面相覷,一臉茫然。
林平安解釋道:“朝廷可組織引導災民,充分利用秋末冬初尚未完全上凍的短暫時間,以及家中、窯洞等一切可利用的室內或半室內空間,嘗試種植一些生長周期極短的芽苗菜,例如豆芽!”
“豆芽?”房玄齡若有所思,“《神農本草經》確有記載,黃豆或綠豆發芽可食,此法倒是不受季節所限!”
“房相明鑒!”林平安點頭道:“發豆芽無需田地,只需木桶瓦罐,避光澆水,七八日便可收獲!”
“雖不能飽腹,但能提供些許新鮮菜蔬,補充體力,更重要的是能讓災民有事可做,看到一線生機,有助于安定人心!”
“朝廷可派員簡單教導此法,所費無幾,卻或有奇效!”
(唉,要是能有玻璃大棚就好了……可惜時間太趕,豆芽就豆芽吧,聊勝于無,總比干等著強!)
李世民點頭道:“嗯,豆芽雖小,亦是生機,此議務實,可速辦!”
眾人也不禁微微點頭,雖然他們覺得,林平安的想法天馬行空,但確實能在現有條件下找到一些可行的縫隙。
林平安繼續說道:“其三!就是之前趙國公所說的以工代賑,但不能僅限于修水利城墻!”
以工代賑并不是什么新鮮詞匯,千萬不要小瞧老祖宗的智慧。
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李悝在推行“平糴法”時,就曾通過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整治農田等工程。
既改善了生產條件,又為受災或貧困民眾提供了收入來源,可視為早期以工代賑的雛形。
“哦?以何代之?”長孫無忌好奇問道。
“修路!”林平安斬釘截鐵道:“大規模招募災民青壯,利用冬季農閑時節,修建從災區通往洛陽、長安等糧食相對充裕地區的官道!拓寬、取直、夯實路基!”
李泰疑惑問道:“這修路與修水利,同為工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