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陸奇高舉雜志社的傳統口號,前往川大與核動力無人機,也就是陳濤,談談作品改稿的事情。
陳濤長著文靜內斂的臉蛋,白凈瘦弱,約莫170左右,鼻梁搭著一塊看著比較厚重的眼鏡,一身白色襯衣加一件老舊打著補丁的軍綠色大衣,腳上穿著一雙老式膠鞋。
陸奇找到他時,他正在宿舍看書。
一聽是《科學文藝》的編輯找他,心中頓時激動起來。
等看到陸奇,心想:稿費妥了!
“陸老師,你找我?”
陸奇跟其他宿舍里的同學打招呼后,取出投稿的稿件:
“對,你這本小說構思很不錯,不過情節需要改進一下。”
陳濤一聽是改稿,暗叫“穩了穩了”,:“陸老師,你說咋改?”
一副你讓我咋改就咋改的樣子。
陸奇笑了:“只是給伏羲展示一場無人機表演,太少,你可以再加入其他的歷史傳說。”
“比如說,幫他發展部落,改善部落文明,如何成為人族之皇等等。你可以考慮如何將八卦的創造過程加入其中等等。”
聽到陸奇啟發性的介紹,陳濤陷入思考,許久才抬起閃亮的雙眼:“有了,等我改一稿再請陸老師斧正。”
陸奇哈哈大笑:“到時候直接去雜志社找我。”
從宿舍出來,陸奇心情大好,順路到顏教授家里拜訪一二。
到了11月2日,離新刊上市還有一段時間,消失大半個月的譚凱終于打卡上班。
向紀純過來一屁股坐到他桌面說:“老譚,怎么樣?有沒有收獲?”
譚凱將背靠在木椅,雙手枕頭:“還行,跟山城、涪城、敘州等地方的二渠道老板打了招呼,他們說盡量支持我們年底特刊。”
譚凱看著陸奇感慨:“還是小陸出的主意好。原本讓增加些進貨,他們不太愿意。等看了《流浪地球》的一小部分,以及我們對于11月刊的定位,紛紛拍著胸口說沒問題。”
楊霄正好聽到這番話,驚喜萬分:“預定了多少?”
“幾個地區保底增加了50%!”譚凱伸出五個手指,“這是各地的訂單。”
莫書清驚呼:“那么多!”
譚凱解釋說:“二渠道為了賺錢,一向敢于下重注,見到有好的內容,自然不會放過。”
楊霄心中盤算后,臉上充滿堅毅:“這么說來,雜志的銷量或許又可以突破生死線。”
“李爺爺,你跟印刷廠那邊說一聲,這一期先印兩萬冊,后續視情況加印。”
雜志的生死線是三萬冊。譚凱跑了七八個城市,基本覆蓋了川省的主要地方。
首印兩萬冊,比上一期漲幅幾乎多了一倍!
后期反響好,再加印一萬冊不成問題。
----------------
時間很快來到11月15日,《科學文藝》1986年第六期上市。
自從收到陸奇的回信后,韓頌一直想嘗試科幻文學創作,并對新一期雜志充滿期待。
他對陸奇在信中建議成立科幻社團一事頗為心動,也想學蓉城各所大學那樣,成為首任社長。
只不過在現在的環境中,科幻文學的影響力不大,韓頌覺得等新刊上市后再說。
打午飯回來路上,他花了五毛錢在校園里的書店買了本《科學文藝》,一邊走一邊翻閱。
酷炫封面早就深深吸引他的目光,再配上《流浪地球》的書名,讓他產生一種科幻的戰栗感。
從配圖到書名,處處顯示著一股硬核科幻味道,更不用說作者還是他喜歡的陸奇!
一回到宿舍,韓頌將飯盒丟在桌面,直接翻開雜志迫不及待的閱讀。
一旁的同學見狀,詫異的說:“韓頌,吃了再看,這天氣飯菜很快就涼了。”
“嗯”了一聲的韓頌將雜志鋪在桌面,這才打開飯盒捧著吃,兩眼不離雜志。
他看到目錄中,《流浪地球》將近40頁,占據了雜志一半的篇幅。才恍然發現,《科學文藝》的頁數增加了。
以往都是五六十頁,現在將近九十頁!
加量不加價!
真好!
韓頌默默在心中為其點贊,吃一口飯后開始看《流浪地球》。
才吃了幾口,他就被小說的內容所吸引,不知不覺沉迷其中。
“哎,韓頌,你咋捧了半天都沒吃完?飯菜都快涼了!”
幾個正在聊天的舍友看到后,心中非常吃驚。
韓頌驚醒,連忙往嘴里送了一大口飯菜,含糊說:
“嗐,看小說呢。”
“我跟你們說,這期《科學文藝》里的小說非常精彩。”
一番話,讓準備去洗碗的舍友紛紛湊了過來:
“啥小說那么好看?”
一人翻到封面,看到眾多行星發動機點火的畫面,嘖嘖稱奇:
“這幅畫很有科技感啊,感覺比往期的封面好看得多。”
然后翻到韓頌正在看的小說書名,不由念了起來:
“《流浪地球》。咦,不會是講地球流浪的故事吧?”
另一位舍友聞言頓時笑噴:“開啥玩笑,地球怎么可能流浪。應該是寫在地球流浪的故事吧。”
韓頌又猛吃幾口飯才說:“就是地球在太空中流浪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作者描繪了未來太陽快速衰敗的末日情境,若想保留人類文明的火種,必須帶著地球流浪。”
“嘶!”
宿舍里其余七人倒吸一口冷氣!
還真是地球流浪啊!
一人反應很快:“難怪是科幻小說。”
一舍友時候:“哈哈,這不就是我們傳統的愚公精神嘛。”
一人:“都能推動地球流浪了,造宇宙飛船不是更容易?”
另一舍友反應更快:“老韓,看完給我看。我等會幫你洗飯盒!”
“咦!你這人!”
其余六人頓時鄙視的看著他。
韓頌默不作聲,只是點頭答應,將雜志重新鋪開,繼續閱讀。
他對小說中所描繪的全球冰封現象頗為佩服。
大海都冰封的場景,真的是不可想象。
偏偏作者還在小說中提示,在地表時要小心其他人類。
都零下一百多度,地面還有生物?
不過他對地下城所描寫的場景感覺很有意思,至少非常符合他的邏輯。
看到小說里提到的食物,又看到其他地區如北美或者歐洲的殘酷描寫,
心中感慨:
有的吃就不錯了!
還在祖國好啊!
萬惡的資本主義!
沒多久他感受到身上的寒意,又想到:
未來的人類能夠在零下一百多度的環境下生存,那他們的保溫技術發展到一個什么樣的地步?衣服的保暖性豈不是吊打現在?
若是能得到一件未來的保暖大衣,豈不是一整個冬天都不怕冷了?就連北方有暖氣的同學,也比不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