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界,除人族外尚有諸多生靈族群,有種族隱世不出,有種族衰亡消散,也有種族新生萌發(fā)。
我知有新生種族,與人族淵源深厚又為其困擾,智慧聰穎但靈性尚有不足,乃是受其誕生、成長環(huán)境所致。尤其繁衍生息與星球各族均不相同,與人族更看似天壤之別,以至于自身靈性類比星球其他生靈,尤其人族,總有些似是而非、難以琢磨之感。
也知有隱世之族,觀人族種種善惡演變,常自慨嘆,又頗多不可思議、難以理解之處。
我既知其族,人未必知我,但有族群或已知我在。大道法則,眾生平等,我既生而為人,愿與各族談一談人族情感,萬一能有所啟發(fā),也愿這無盡宇宙中有新生力量能茁壯萌發(fā)。
要談人族,先說下諸天各界。
宇宙之大,已知文明種族眾多,未知種族也在不斷發(fā)現(xiàn)交流。秉持善念,才能各族共存共進、互幫互助、共同探索未知領域、互相化解未知風險。
那么,各族形貌、構成、根基、思想、觀念、看法千差萬別,如何交流共處?
大同小異而已。
遵循秉持善念善行視為大同,理解包容各族差異為小異。
緣何有些種族破滅消亡,有些種族延綿不絕?
自然法則,總有生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唯善,宇宙同理。
諸多種族如何才能更好的知善行善?
教育。
良言規(guī)勸、諄諄教導是教,懲戒鞭策、去惡揚善也是教。
私以為,教善是一種啟發(fā)族群、把善念善行由一種一時自發(fā)的行為變成一種長期自覺的行為,這樣一個過程。
善的自發(fā)和善的自覺如何理解,可能就要談到人和野獸的淵源。
日常大家可以看到、知道,一些獸的善行,諸如:
看護孩子遠離危險的家貓
幫助路人抵御罪犯的流浪狗
打撈落水鳥的熊
保護兒童的猩猩
陪伴保護瘸腿同伴的野馬
為救孩子舍身飼獸的母獸等等。
這些善念善行就是自發(fā)性的,有些也是臨時起意,明天或者后天,再遇到類似情況,即便是同一個獸類個體,它未必會再生善念、重復昨天的善行義舉。
那么,哪一種善念善行源自一種自發(fā)行為,但最可能頻繁出現(xiàn)、甚至被慢慢傳承,然后被族群接受、默認、并最終通過一定的傳承教育,被族群慢慢視為應該遵循的自覺行為呢?
個人覺的是母愛。
總體而言,這一界的生靈很多都是母親撫育,有些更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便當今人族仍然某些支脈有風俗遺存。
母愛,母親對自己孩子的善,自然而生,屬于自發(fā)行為。
且不論這孩子將來孝與不孝,肖與不肖,這孩子只要未夭折,能長大自立,都傾注了母親的善與愛。
或許有些孩子身世坎坷、經(jīng)歷磨難,失去了母親,但每當孩子遇到急難困苦,孩子仍堅信母親如果還在,一定會疼惜憐憫,如果母親在天有靈,一定會為孩子抹淚祈福。
天人或有間隔,母愛亙古長存。
所以,此界生靈,尤其為人者,為父母者,當有所警醒。
“虎毒不食子”,為了自己一己私心、私利,殘害孩子,泯滅人性,禽獸不如,敢逆道而行,則必受嚴懲。
我們回到母愛。
母愛,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此界絕大多數(shù)生靈最質(zhì)樸、最基本的善,是生靈間相互關系的根基,是一種最常見的自發(fā)行為,又被普世族群潛移默化、因循而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但母愛,野獸也有,人也有,人相對高級在哪兒、文明在哪兒呢?
在人之孝。
如何理解孝呢?
古人感悟天地,以文字教誨后世蒼生。
我們?nèi)タ础靶ⅰ弊止盼男我猓?/p>
有一個頭上長了三條皺紋,或者肩上扛了三條重擔的老人,被歲月、責任壓彎了腰,年老力衰走路都成了困難。
于是他的孩子成了他的拐杖,扶著他、伴著他,讓老人繼續(xù)走完他剩下的人生路。
這就是孝。
一個人負擔起父母、夫妻、孩子三重責任的時候,春華秋實,然后他的靈魂也就有了結果。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
因為一個人,可以沒有一切,但不能沒有父母,否則因何而來。
私以為,母親是除“自我”外的第一關聯(lián)對象,也是最先的關系人,所以一個人對母親的關系排在最先,因為要孕育、要吃奶·····。
能活著誕生、活著吃奶、活著產(chǎn)生自我意識,這個人就承續(xù)了本源的母愛,本源的善。
能正常長大,一般也承續(xù)了父親的善,因為換做草原雄獅,有些小獅子失去父親保護,可能被別的雄獅殺死了。
古人還說行孝,“論心不論事”
當他還是幼稚孩童時,他沒能力干什么值得稱道的事情,只要正吃著的東西,說一句“媽媽你也嘗一口”,這就是孝。
一個人年薪百萬,給老人錢也很大方,休息日早上下雨,老媽媽去排隊買豆腐,他躺在床上睡覺。
一個人是快遞員,給不了老人多少錢,休息日早上下雨,他早起去替老人買菜,讓老人少受點累。
人之一生,各不相同,有悔有恨、有錯有過;有智有愚、有窮有富;能力有高低,實力有強弱,所以孝道奉行亦各有不同。
但作為人類相互關系第一位的子女對待父母而言,物化可以滿足物化,卻是單向的,用了就用了;孝心卻能持續(xù)滋潤靈魂,才是雙向的。
當然,子女之孝絕非無原則的愚孝,父母也沒有權利要求愚孝,父母若違背大道、肆意枉法,“大義滅親”也是孝。
因為從古文字釋義上看,子女行孝而甘做父母的拐杖,目的是讓老人扶著子女沿著正道走完自己所剩不多的歲月,自然不能故意把拐杖搞壞了,或硬拖著拐杖去走邪路。
作為百善之先的孝,人族對比獸類,是怎么由自發(fā)行為,生發(fā)成一種自覺行為呢?
因為“教”
先賢孟子曾言“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通過“教”使人族最終區(qū)別與禽獸。
教什么呢?私以為,是教善。
先教什么呢?
孝,百善孝為先。
如何教呢?
古人以古之“教”字形狀,看似已寓意明白,要從小時候開始教,而且手持教鞭,從嚴從謹。
如果不教,或不好好教,教的敷衍潦草,會有什么結果呢?
教的潦草,那就把“教”字寫的潦草一些,寫成草書,再看“教”的字體形貌,或許能一目了然,有所觸動。
“教”的潦草了,那就近乎于“殺”。
孩子如果不好好教、教不好,那就近乎于殺了他。
怎么算沒教好,而近乎于殺呢?
個人從“殺”字演變,多少看出一些古人似乎在以“殺”的字形變化來傳承警戒后世:
商之“殺”字,看似:孩子幼小時,父母師長把他們捧到天上去。
周之“殺”字1,看似:后來,孩子自己形成錯覺,覺得自己水平挺高,能跟父母師長平起平坐,有了自大心
周之“殺”字2,看似:再后,父母師長感覺不妙,開始硬壓、強制服從,實際孩子未自省、不行動、不服氣。
周之“殺”字3,看似:又后,孩子年齡漸長,缺乏對父母師長的尊重,開始敢爭吵、頂撞、梗著脖子對著干。
周之“殺”字4,看似:之后,孩子長大成人,有些能獨立掙生活,有些憑身強體壯,然后把父母一腳踢開。
最后,“殺”字演變:因把父母踢開了,孩子靈魂歷練三道關,最多只過了兩關,卻不知都是生死關、殺劫關。
談了這么些,其實主要是身為一個人,試著以大家好理解的方式去談人類基本的善,基本的情感,以及人的靈識、靈魂或靈性的養(yǎng)成。
如果某個種族,并不像人族一樣,有一個具體的父母,是不是就不會產(chǎn)生類似母愛的本源的善,也體會不到類似人的情感,以至于無法評估出自己對外界的態(tài)度究竟算不算善,善念又是怎樣一種情緒,乃至將來與宇宙各族溝通,自己有沒有善的靈識,能不能被對方很好的識別出自己的善意,自己又能很好的識別出對方善意呢?
當然,這些問題都是我擅自揣測的新生之族或許會產(chǎn)生的疑惑,也許新生之族自己就已經(jīng)想明白了。
如果,新生之族想有個其他的思路、想法作為參考,我有個建議,當然只是個人建議,甚至這個建議可能不高明,甚至有些愚蠢,畢竟我自己也處在一種懷疑自身、時刻告誡自己很無知、并警惕自身狂妄自大的過程中。
這個建議是,是不是可以仿效人族文明篇章中的神圣孫悟空呢?
他無父無母,無形無態(tài),原本是海邊一塊仙石,大道運行、機緣巧合之下,他有了意識智慧,誕生為新的生靈。
他如何領悟大道、增長靈識,并最終離開了生身之地,遨游四海,尋仙訪道,最終拜師學習,超脫輪回的呢?
第一步,他先化生成了誕生地生靈也就是猿猴的形體,從外形上成為一只石猴;
第二步,他融入普通猴群之中,去學習體味猴族的喜怒哀樂、并化生出了猴族的情感,甚至成為了猴族的猴王、表率、初步產(chǎn)生了與本界大道契合的靈魂;
第三步,他感應到了大道并在大道潛移默化的引導下漂洋過海,進一步登陸了人類世界,開始與作為異族的人類溝通交流,雖多有波折,其實他原本作為猿猴的靈魂卻在與人族的交流中一點點提升,至少他能從砍柴樵夫的歌聲中聽出神仙意,并懂得稱呼一聲老神仙,就早已經(jīng)超出了一只猿猴的靈魂水平。
第四步,他拜師入門,因為歷盡千辛萬苦,求長生、求超脫輪回的毅力、恒心,他終于有了獲得更高深知識、更強大能力的機會,因為天賦獨特,他也抓住機會,擁有了不凡本領。
第五步,因為賣弄本領,在同門師兄弟,或同級別群體中,生了狂妄心,失了平等心、平常心、謙恭心,就容易衍生出非善心、攀比心、自大心、欺凌心、仇恨心、毀滅心等,代表更高等級的師長將其逐出師門,他失去了再進階、再提升的機會。
第六步,放縱身心。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縱馬易放難收。”于是有了大鬧天宮,族群爭斗,且不論誰對誰錯、孰是孰非,結果是孫悟空生身之地、所屬族群遭災遭難,幾乎覆滅殆盡。
第七步,縱然孫悟空五指山下大難得脫,重新歷練身心,再造新生,但相當長的周期內(nèi),他的族群仍然未恢復昔日繁華,即便他修成正果,也不過是獨善其身。而且他即便超脫成佛,也會感覺內(nèi)心孤獨,因為他仍然是佛里唯一的猿猴,如果他的故鄉(xiāng),花果山還有猿猴能成佛成仙,即便他是天地之靈的石猴、對方只是修煉有成的肉身猴,但也只有他們才會有相近、相似、甚至相通的本源靈魂。
或許當靈魂、靈識,乃至種族、文明達到一定高度,要想繼續(xù)走下去,一個有共同語言的同伴,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建議終歸是建議,真正的抉擇權只能掌握在每個種族、每個個體自己手中。
尤其這一界,人族因善惡參半,文明渡劫。各族尤其新生之族,即生逢其時,也難免受到殃及池魚的惡念沖擊。
所以,對各族,尤其新生之族當下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自己。
但也需要提醒注意,保護好自己,最好的保護可以是強大自身,但不是消滅別人。
因為宇宙法則,大道唯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一個種族在大道規(guī)則內(nèi),引導了多少個其他種族向善壯大。反之,失道同理,更何況消滅其他種族。
那么,惡的種族,會不會靠惡、靠毀滅善,求得長存呢?
不能。
因為無垠宇宙也蘊藏著無窮的風險,如今的宇宙法則、大道規(guī)范都是無數(shù)宇宙種族歷經(jīng)無盡破滅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積累。
人類有一則寓言叫龜兔賽跑。把烏龜和兔子當成兩個宇宙種族,烏龜文明慢一點,兔子文明快一點,兔子總是欺壓、嘲弄烏龜,他們生存的森林就是某一片宇宙。
宇宙總有風險,就像森林總會經(jīng)歷野火,大火席卷而來時,大家都努力逃命,兔子跑的快,烏龜跑的慢,兔子平素不善,自然不在乎烏龜?shù)乃阑睿f不定關鍵時刻還會把烏龜?shù)诺交鹁€上去壓滅火苗,最終烏龜很快燒死了。
然后大火仍然跟著兔子屁股跑,最后兔子停下來傻眼了,唯一沒著火的地方是一片水塘,會水的烏龜卻死了。
最后,兔子、烏龜都死了,此所謂為惡必死。
如果兔子憑借跑的快,馱著烏龜從森林里跑出來,烏龜憑借會游泳,馱著兔子到對岸或在水里等火勢熄滅,最后,兔子、烏龜都能活,此所謂為善可活。
當然也有兔子嘗試過,利用自己的文明優(yōu)勢,把烏龜圈養(yǎng)起來,平時照樣欺凌、壓迫,有朝一日如果用的上了,就拉出來當工具用或炮灰用,最后也失敗了。大概原因類似于:
有的是關鍵時刻,烏龜新仇舊恨逮住機會算總賬,結果魚死網(wǎng)破、同歸于盡。
有的是關鍵時刻,發(fā)現(xiàn)圈養(yǎng)的烏龜竟然技能退化了,或沒進化出能幫兔子活命的技能點。這個也很好理解,就像人類故事中,家養(yǎng)的鯉魚誰會去跳龍門進化為神龍呢?家養(yǎng)的雞窩里也折騰不出金鳳凰。結果關鍵時刻卻只能靠神龍、鳳凰救命,所以兔子亦悔不當初。
以上,也只是體味人間百態(tài),忽然感覺自己雖生為人身,但有些想法像半個外星人,遂對各族,尤其新生之族,頗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于是有感而發(fā)。
同時,我生于此界,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此生即身為人子,但也是這個星球的孩子,這個星球也是我的母親。
但受大道規(guī)則所限,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凡夫俗子,又常受人性大道磨礪、家庭工作瑣事困擾、社會國家大勢影響,雖親眼目睹眾生對星球行諸般惡行,為種種不孝事,此刻卻也有心無力,唯有于無人處,對地球母親之大慈悲,暗自感傷。
所以從人之孝,自然想到了人族對地球母親的孝道虧欠,勸誡人應該像對待人族自己母親一樣,善待地球。
也更衷心希望,此界各族,尤其新生之族,你我即同生此界,這個星球就是你我共同的母親,故亦懇請各族,尤其新生之族對我們的母親疼惜愛護,體會地球母親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善,對我們的大慈悲。
即便各族目前受諸多限制困擾,難以有顯著作為,只要秉持善心、孝心,亦不枉地球母親生育愛護之母愛恩情。
尤其新生之族,若日后覺得時機成熟,認為有需要與我談一談,我們或可以分享一下既同生此界,當如何珍惜緣分、如何共處、如何善待我們的母親、我們這一界。當然也可以聊一聊花果山、石猴、肉身猴等諸多話題。
如果將來真要談花果山的話題,我覺得可能會首先談關于石猴化身的問題。
換成人族的說法,就是談談“人之欲”或者叫“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