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帶著滿心的焦急與震撼離開了書房,她的背影,幾乎是小跑著沒入晨曦。周明獨坐在案前,手中的情報,字字句句都如刀刻般深印腦海。他知道,張寧所言,句句屬實,甚至比她所知的,更為嚴峻。這不是一次小規模的流感,而是足以顛覆王朝根基的浩劫。
然而,周明的臉上卻出奇地平靜,甚至帶著一絲冷冽的戰意。他早已預料到這一刻,甚至為這一刻,做了長久的鋪墊。現在,是時候讓遼東的“科學”之光,在這片被瘟疫陰影籠罩的大地上,綻放其真正的威力了。
“傳我命令!”周明起身,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立刻傳遍了整個遼東核心部門。
“護衛隊全員戒備,邊境檢疫站加強人員和物資!醫館醫女,全員投入防疫!民部調集糧食,準備安置流民!工坊即刻轉產,全力生產**‘消毒藥水’和‘防護器具’**!”
遼東,這臺在周明治理下高效運轉的龐大機器,此刻如同被按下了加速鍵,以驚人的效率開始運轉。
護衛隊不再僅僅是巡邏和操練。他們被派往各個村落,協助分發防疫告示,維持秩序,并指導百姓們進行最基本的衛生防護。
醫館內,張寧更是忙得腳不沾地。她將周明傳授的“微蟲”學說,以及“隔離”、“消毒”的理念,傾囊相授給所有醫女。她們不再只是開方抓藥,而是要負責檢疫、消毒、護理、以及最重要的——衛生教育。
遼東部落內,一場前所未有的**“衛生教育”**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
周明深知,僅僅依靠醫館的人力,是無法應對如此大規模的疫情的。要從根本上抵御瘟疫,必須讓每一個遼東百姓,都成為這場戰役中的一員。而要做到這一點,唯有普及**“衛生常識”**,改變他們沿襲千年的生活習慣。
“召集學堂先生、民部官員,以及所有能夠識字的百姓!”周明下令,“分派他們前往部落各處,張貼告示,宣講防疫!”
活字印刷術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數以萬計的**《防疫告示》**,被星夜趕制的活字印刷機源源不斷地印刷出來。這些告示沒有晦澀難懂的詞句,只有最簡單、最直白、最容易理解的插圖和文字。
告示上,用粗大的字體寫著:
《遼東防疫要訣》
一曰:勤洗手!(配圖:一人飯前便后,用清水搓洗雙手)
二曰:水要燒!(配圖:一鍋水在火上沸騰,并注明“生水有微蟲,煮沸方能飲”)
三曰:食要熱!(配圖:熱氣騰騰的飯菜,并注明“生食有毒,加熱可保平安”)
四曰:常通風!(配圖:窗戶敞開,清風吹拂)
五曰:勿聚集!(配圖:人群保持距離,避免擁擠)
六曰:病即報!(配圖:一人有病,立即向醫館報告,并自行隔離)
這些告示被張貼在部落的每一個角落:集市的牌坊下,村口的公告欄上,學堂的墻壁上,甚至連每家每戶的門上,都張貼了一份。
學堂的先生們、民部的基層官員們,以及那些在學堂里學過字、如今被周明委以重任的“識字骨干”,被編成一個個宣講隊,深入到每一個坊市,每一個村落。
“鄉親們,都過來聽一聽啊!”
“瘟疫來了!但周公子有辦法!只要大家聽公子的話,勤洗手,燒水喝,瘟疫就無法靠近咱們!”
他們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著告示上的內容。他們會拿起一盆水,親自示范如何“七步洗手法”,強調指縫、手腕都不能放過。他們會拿起一個陶罐,教導百姓如何辨別“生水”和“熟水”,反復強調“煮沸”的重要性。
“為何要洗手?為何要燒水?”一名老農疑惑地問道。
一名年輕的宣講員耐心解釋道:“老丈,周公子說了,這瘟疫,是由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蟲’**引起。這微蟲最喜歡藏在臟污里,藏在沒燒開的水里。只要我們把手洗干凈了,把水燒開了,把食物煮熟了,這些微蟲就無處可藏,它們便無法進入我們的身體,瘟疫自然就無法染上!”
這套**“微蟲致病論”**,顛覆了百姓們對疾病的認知。他們祖祖輩輩都相信疾病是“邪祟附體”或是“老天爺降罪”,從未想過這背后竟有如此“科學”的解釋。然而,周明過往的無數“奇跡”,以及遼東的安定富足,讓他們對周明的話深信不疑。
“原來如此!我等以前只知求神拜佛,卻不知病根在身!”有百姓恍然大悟。
“周公子真是神人也!連那看不見的‘微蟲’都能知曉!”
一時間,“勤洗手,燒水喝,食物加熱”成了遼東百姓口中的流行語。孩子們在玩耍時,也會互相提醒:“喂,你洗手了嗎?小心微蟲!”
在推廣衛生教育的同時,周明還指示民部和護衛隊,加快了**“隔離區”**的設立。
除了邊境的檢疫站,部落內部也緊急劃定了多塊區域,用于安置那些萬一出現疑似病癥的百姓。這些隔離區,與居民區嚴格分開,有護衛隊士兵看守,嚴禁隨意進出。
隔離區內部,環境被清潔得一絲不茍。周明甚至指導工坊,利用木材和簡單的布料,制作了簡易的**“通風扇”**,用于強制空氣流通,以減少病毒傳播。每一位進入隔離區或接觸病患的醫女和護衛,都必須佩戴厚厚的棉布口罩,并穿上被酒精浸泡過的簡易防護服。
雖然這些防護措施在現代人看來簡陋,但在漢末,這已經是超前的科技和理念。
“公子,隔離營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可容納千余人。”民部官員向周明匯報。
“很好。”周明點頭,“告知所有百姓,隔離并非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救治,更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所有被隔離者,都會得到醫館的精心照料,糧食和熱水供應充足,絕不會讓他們受苦!”
他知道,強制隔離可能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和恐懼。所以,他必須同時展現出仁慈和力量。他要讓百姓們知道,隔離是為了他們的生命,是為了遼東的未來。
遼東的百姓們,盡管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厲規定,但基于對周明的信任,他們表現出了驚人的配合度。當有鄰里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時,他們不再是恐慌地避之不及,而是會主動向醫館報告,并協助醫女將其送入隔離區。
“公子曾言,一人有病,影響全族。周公子不會害我們!”
“是啊!這瘟疫,看不見摸不著,周公子能提前示警,又能教我們這般應對之法,便是神仙也!”
遼東的醫館,在張寧的帶領下,也開始對收治的病患進行嚴格的分類。輕癥者,通過“燒水喝,吃熟食,多休息”等基礎療法,配合周明開出的簡單草藥方子(如藿香正氣散的簡易配方),大多能迅速康復。而重癥者,則被隔離,等待周明下一步的“神術”——酒精消毒。
遼東的每一條街道,每一間屋舍,都在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清潔運動。
孩子們不再隨地大小便,而是被教育要到指定地點。婦人們每日都會用滾燙的熱水清洗衣物,然后用周明指導下制作的簡易“肥皂”進行揉搓。牲畜圈舍得到了定期的清理,污水和垃圾被集中處理,而不是隨意傾倒在街邊。
這一切,在外人看來,或許有些“多此一舉”,但在周明看來,這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御。他正在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徹底改變遼東百姓的生活習慣,將先進的公共衛生理念,深深地根植在這片土地上。
周明每日都會巡視部落,檢查防疫措施的落實情況。他看到百姓們認真地洗手,看到家家戶戶都燒著開水,看到那些防疫告示被仔細地閱讀和討論。他心中充滿了欣慰。
“公子,您這番部署,當真是妙啊!”蔡琰陪伴在周明身邊,感慨萬千,“中原之地,百姓將瘟疫視為天罰,惶惶不可終日。而我遼東百姓,雖有擔憂,卻能井然有序地應對,此乃天壤之別!”
周明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這并非‘妙’,而是‘科學’。”他輕聲說道,“科學便是規律,規律一旦被掌握,便能化腐朽為神奇,化災難為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