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相逢?在歲月的這條長河,我們每一個都是生活的主角。如果你的心底滿是傷痕與蒼涼,那么你走過的路一定是一路的泥濘與悲涼。如果你的世界總是與陽光為伍,與星星做伴,那么你總會有一路的美麗的風景伴你遠行,青山伴夕陽。清風為你送行,小溪為你歌唱,白云為你跳舞,藍天為你祝福
在源村小學讀的幾年書,正處于特殊歷史時期,在學校到底學到了什么真沒有什么印象。后來因為上頭來了政策,在年級分了重點班,因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被踢出了重點班。記得當時從仁村到我村讀書的阿瑞哥,那時超厲害,特別是數理化,每次考試都在前茅,老師們都把他當作寶貝。不想若干年后,我與他一起在縣里某黨政機關又成了同事,說起當年的往事,我說他每每都是人生的贏家,一直讓我羨慕不已。
他在我們村讀初中,一直擔任重點班學習委員,也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幾位學生派風云人物。與阿真等幾位大俠并駕齊驅,每每都是學校的焦點人物,老師們自然是精心輔導,給他們開些小灶。每每到了一周的集體會議時間,只見校長把這幾位大咖當作國寶,在講話中一次又一次給予表揚,還要我們各位大俠要向這些讀書成績好的、努力上進的優秀學生學習。老師們說,這成績好了以后就可以出來工作,為國家出力做貢獻,否則,你們只有在這黃土地上刨食,過著緊巴巴的苦日子好了。到那時,你們這些讀書不用功的人,才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不過等你們明白過來,連胡子也白了,已經沒有后悔藥吃了。
聽了老師的一番教誨,很多大俠還是不以為然。哼,我讀書不咋地怎么了?還要挑燈夜戰呢,沒見得你們老師好得哪里去嘛。你看看我們隊那些后生,不讀書還不是照樣過得挺快活?也沒有見人家缺衣少穿的,小日子還不是過得火紅火紅。到了結婚年齡,把老婆一娶,生幾個孩子傳宗接代,不就完成任務了?
當然,老師們也點到為止,沒有點名一些學習成績差、又不愿意上進的學生名字。因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占了大多數,他想點名也沒那么多空閑時間,更何況他要得罪一大把人。雖然我等小伙伴多半是羨慕嫉妒恨,兄弟們很郁悶,真有些“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味道呢。管他呢,他是他,我是我,他走他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哈哈,這諸位大俠們想通透了,覺得也沒啥呢。
多年以后,他從縣黨校調至S縣委組織部,幾年后提拔任縣委辦副主任,之后他還去鄉鎮當了書記,后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人事局局長等職,這都是后話了。
一天下午下課,突然聽到緊急的吹哨聲音,一位老師喊話說,馬上集中排隊,校長有重要指示。我們知道校長一定會在會上訓話了,說不定哪位大俠又要挨訓了。
操場上亂哄哄的,大家你推我我推你,嘻嘻哈哈的好一陣吵鬧,直到值班老師的哨子吹得一次比一次響,少數人還在嘰里呱啦說個不停。直到哨子聲吼聲混雜在一起蓋過了這不和諧的聲音,操場上才略有些安靜。
校長有些震怒,聲音立馬高了八度,說有些同學太不像話,喊了無數次還不聽口令。你以為這是你家的菜市場嗎?這是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是上課的地方,如果你不想遵守規矩,不愿來學校的話,馬上給我送我回家。如果誰誰誰再嚼舌頭的話,那就叫他上臺來講個夠,否則的話,請你這個瘟神給我閉嘴。
那幾位吵得起勁的大俠見勢不妙,校長已經怒發沖冠,嚇得臉都變了形,操場才逐漸安靜下來。可有一位大俠不知是有毛病還是不知趣,還在旁邊低聲嘀咕,說不就是開個會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
不知道是大家的聲音完全安靜了下來,還是這小子的聲音太刺耳,搶了校長的風頭。校長見有人還敢如此大膽,不聽自己指揮,氣沖沖地順著聲音瞄去,終于找到了這令人討厭的家伙。原來是余村那個老刺頭余良忠,他由于嘴皮不齊不全,生理上有缺陷,但喜歡與老師們唱反調。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你要他往西,他偏要往東,反正要與你唱反調才高興。而且從來不按規矩出牌,上課看書就犯困,要不然老師在黑板上寫,他老先生在下面與人交頭接耳,搞得教室像鬧市,讓老師們頭痛不已。
校長再也控制不了情緒,厲聲道,那位缺嘴巴,有本事你給我站到臺上來亮亮相,我看你有多大的本事還是長得帥?什么都沒有學到,就學到了與老師唱反調,這樣的學生不要也罷。明天你可以不來上課了,去幫你父母打柴做飯做農活,別浪費你父母的血汗錢了。你這樣的學生不僅自己不用功,還影響到了其他同學們,再這樣下去,就要把你開除出校園,看你有什么能耐。
阿忠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過在當著全校所有師生面前,他還是有些膽怯。怕老師們去找他家長告狀,說不定今天晚上或者最遲明天晚上,他家長知道了這事兒,估計挨上幾鞭子也說不定,這好漢不吃眼前虧,先閉上嘴再說。于是,打個拱手,說多有得罪,馬上閉上了臭嘴。校長見把這刺頭治服了,于是才開始做重要講話。
校長大聲說,由居住在各村的學生組成若干小分隊,小分隊的主要職責就是參加各村的活動,具體來說,也就是晚飯后由各小隊長召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請各位同學要踴躍參加。下面由他宣傳各學生小分隊隊長的名單。
當聽到我的名單的時候,心情有些小激動,我被學校任命為蔣村學生小分隊隊長了。我感覺十二分榮幸,是啊,小樣的,每次選班干部沒有我的名字,評選小兵也沒有老子的份,就是期末評選三好學生也輪不到老子,哼,今天終于輪到我揚眉吐氣一回,當了一回學生小分隊隊長。我感到十分的突然,但倍感肩上的責任,這小分隊隊長要組織全村的適齡學生,在學校至大隊部之間的路段進行蹲點,這分明是校長和老師們對我的高度信任。
于是,回家把這個喜訊告訴我母親,母親對我勉勵了幾句。說就按校長和老師講的做,把這個小分隊隊長做好了,把學習搞上去了,說不定校長會安排你一個更大一些的官做,這樣出來混就有出息了。我聽了母親的話,還是有些沾沾自喜,感覺有些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味道。是啊,這次是個小分隊隊長,說不定下次就是隊長、總隊長,抑或民兵營長什么的,真有點意思,感覺自己瞬間高了幾公分。
當晚早早地吃了晚飯,我叫了幾個伙伴去分頭通知蔣村學校附近的幾個伙伴,告訴大家七點半準時在學校集中。因為我們大家都離學校近,所以在學校操場集中。還沒到七點半,小伙伴們都按要求來到了操場,我立即要求大家排兩列縱隊。見大家排隊時亂哄哄的,我也學著老師的口氣,要求大家嚴肅認真對待這次重要的任務,希望各位同學一定要認真對待。
接著誰誰誰排第幾位,我一一作了安排。對有些喜歡搞小動作的人,我就安排工作比較負責、又不講情面的伙伴在他后面負責監督。隔三岔五在隊伍中安排一個不講情面的家伙對付這些搗蛋鬼,讓他們防不勝防。這一系列神操作,讓整個隊伍的秩序井然有序,也讓我的小伙伴們對我的管理能力刮目相看。從此以后,我每每都以孩子王自居,每次游戲基本由我安排,大家對我的安排也習以為常了。
不過,這小分隊長過癮的時間不長,過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就宣告解散了,我這小分隊長還沒有過足癮,就翻篇成了歷史了,倒令人有些不舍的。
孔老先生有很多名言,諸如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可逾矩。
他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尊其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周游列國十四年,曾修訂《詩》《書》《禮》《樂》《春秋》《易傳》。孔子去世后其忠實信徒把其與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修訂成儒家經典《論語》。其主要思想是“仁、德、禮”“仁”即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德”,即以德教化民眾;“禮”,即以禮治理國家。
記得學校還組建了文藝宣傳隊。文藝宣傳隊主要是由一些具有表演天賦的同學組建,由在校的具有文藝細胞的老師進行指導。這些人平時在學校學習,利用每天空閑的時候組織排練文藝節目。不過,如果說節目很有水準的話,那是有些恭維了,幾個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節目,只是讓窒息的日子增添一些笑料而已,絕無藝術可言。
如果誰進了宣傳隊,那就意味著此人有文藝細胞,而且根正苗紅,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如果干好了,說不定可以推薦參軍入伍,也可以推薦到各廠礦、企業工作,說不定離吃皇糧的日子不遠了。所以,一時間能否入宣傳隊,標志著能不能進步,今后有無發展潛力,是不是妥妥的潛力股。每當有人能進宣傳隊,平時演出時臉上、嘴上涂上紅紅的東西,煞是好看,如眾星捧月一般,那個驕傲得讓人目空一切,一時間能否參加宣傳隊就成了先進與落后的分水嶺。
宣傳隊平時參加文化學習,定時或不定時組織文藝排練,有打鼓隊、秧歌隊等。說是文藝宣傳隊,由于文化知識及人才所限,節目極其粗糙。然而,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很多年輕人心潮澎湃、激情似火。
記得余家祠堂,那里曾是整個大隊文化娛樂中心,說是文化娛樂中心,其實什么也沒有。這里沒有電影院,也沒有固定的舞臺裝飾,沒有吃喝拉撒的地方,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廁所也沒有,更別說什么酒吧、咖啡館之類的地方。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說它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僅僅是一個符號而已,偶爾縣里組織來放放電影,或者大隊及學校宣傳隊組織文藝演出,村民們偶爾來湊熱鬧而已。
因為余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在源村的中間所在,上、下村去那里比較容易接受。所以,一旦有娛樂活動,比如有電影放映或者文藝演出的話,非在余家祠堂莫屬。當時余家祠堂外面有一個球場,說是球場,它僅有兩個破爛不堪的籃球架,風一吹搖搖晃晃的。還有那個地坪也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應當是年久失修所致。
還有,祠堂里面什么也沒有,只是附近的余村村民老人過世后,家里人在這里辦酒招待客人,辦喪事的一個地方。多年后,余村每戶集資一定的資金,從余家出來的在外工作的人每人一千元以上。然后,這個祠堂在一些有心人的組織下,被整理得煥然一新,據說,里面還收集了愛心人士的捐贈善款公示,我們家三兄弟幾個人都榜上有名呢。爾后,由原S縣史志辦主任余生、縣公安局原黨委副書記余劍等幾個人組織編撰了一本余氏家譜,里面收集了整個S縣余氏家族的一些發展近況,算是為余氏家族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一旦有縣里的電影隊來源村放映,消息在廣播里就會早早地發出,人們像過節一樣開心,因為沒有什么娛樂,這個放映電影成了大家最開心的節目了。大家早早地在外面的地坪上放上一張凳子,晚上吃了晚飯就早早地來到這里,等待電影放映的那幸福的一刻。當時縣里的電影放映員叫余賢橋,大家喜歡叫他喬老爺,估計就是那部喜劇《喬老爺上轎》上演后風靡一時,余橋被諸位大俠賜名喬老爺,成了一時奔走相告的喜劇大師。
喬老爺老家也是余村,在縣電影公司做放映員,論起輩分還是我的本家叔叔。每每在放映時遠遠地見到他,心里頓時無比興奮,原來我的本家叔叔還有這技術,而且還吃著皇糧。每天都有免費的電影看,這個鐵飯碗好得簡直不能再好了,等我長大了,也要當個放映員,看電影都不用一個子兒。
他雖然沒有給我們送來光明,卻讓我們在這個貧乏的日子里增添了一絲絲生機。這人生有四幸,“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想當時我這遠房叔叔給我們送來的也不亞于這樣的“四大驚喜”吧。
每每到了放電影或者演出的時候,大隊部最大的那位一號人物拿著話筒,在擴音機的幫助下,聲音既洪亮又清脆。他老人家先輕咳幾聲,潤潤喉嚨,表示他老人家今晚即將發表重要講話。這時周圍的人嘰嘰喳喳像一群麻雀說個不停,惹得老支書有些生氣,他高聲道:“大家請安靜,請安靜,今天我來說幾句。”
聽到老支書要說幾句,大家依然沒有安靜下來,他們都知道老支書從來不亂罵人。即使他老人家到了最憤怒的時候,他也不會罵你一句臟話。所以,這時候大家還是你講你的,我說我的,大家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老支書不得已讓放映員喬老爺把聲音調得最大,果然,老支書的聲音在擴音機里蓋過了老少爺們的嘮嗑聲。
老支書說:“各位父老鄉親,大家晚上好!今晚放映電影(演出),這是上級領導對我們大隊一千八百多名群眾的高度關心和重視……”在若干重復的幾句口號中,這位大人終于結束了今晚他的重要講話。于是,他宣布電影就要開始放映了,今晚電影是革命故事片《紅燈記》。
一天晚上,這電影正在放映中,戰斗正在打響,大家看得正津津有味。原來天上還是藍藍的夜空,地上突然刮起了風,轉眼間電閃雷鳴,眼看就要下暴雨了。而電影的畫面上還出現英勇的戰士,手拿爆破筒勇敢地沖向了敵人,欲與敵人同歸于盡。放映員喬老爺眼看暴風雨就要來臨,來不及拿上話筒說話,立馬把放映機關了。邊收拾邊喊著快走快走,暴風雨來了,那狼狽勁讓人覺得十分掃興。本來看著很來勁,卻突然出現了意外情況,在一萬個不愿意的意念中,我與余林跟著母親往家里趕。
母親一邊急著走一邊嚷著說:“早知道下雨就不來了。這鬼天氣,說翻臉就翻臉,以后還是別來看戲了,以免受這個罪呢。”
一聽以后不準來看電影了,我與余林就急了,我說:“娘,不是這樣的,今天晚上是特殊情況。您看,這雨也不是下得很大,就是淋幾下雨,我們兄弟身體棒著呢,不會感冒,更不會吃藥打針呢。”
余林也跟著說:“是的呢,哥說得對,這點雨算得了什么?我們學生看看電影什么的,可以增長知識,長些見識。娘不是經常說我們兄弟倆見識少嗎?這電影一年就那么幾回,不來看真的很可惜,何況都是免費電影。如果我們連電影都來看不了,我們兄弟倆怎么增長見識啊?”
母親說:“不是我不給你們兄弟倆來看電影,你們看這鬼天氣說下雨就下雨,剛才還是好好的天氣,一下子就變臉了。這雨如果再大一些,淋在你們身上痛在你們娘的心里,如果真感冒病了那就麻煩了。你們兄弟倆從小就是弱不禁風,如果病的話還不是我的事?你父親一直在外工作,一周也就回家一兩次,病了就是你娘受累。”
我對母親說:“不會的,我們注意就是。何況每次都帶著雨傘,不會淋濕身上的。學校有時候白天還組織到縣電影院看電影,也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為了從小培養我們學生的愛國情懷。既然學校連那么遠的地方也組織去觀看,到了我們大隊這么近的地方,反而不去接受教育,這樣的話真說不過去。”
母親沒有什么文化,見我們兄弟倆說得一套一套的,而且句句在理,她只好不再說什么了。她知道在知識方面太虧欠自己了,盡管當時我們還是小學、初中水平,但在認知上她感覺明顯說不過我們兄弟倆,只好默認我們行為。
母親說電影還是要看,只要不被雨淋濕她就放心了。我們兄弟倆齊聲道,不會不會,我們自己會保護自己的,母親聽后才有些放心。從此以后,母親也默認我們在天氣好的時候,晚上與眾伙伴到蘇東大隊,還有鴨上坪村去看電影。
尤其是去仁村大隊看電影,估計有十來里路遠,而且是晚上去,母親有些不放心我們兄弟倆出門。她再三囑咐我們兄弟倆把電筒帶上,同時一再叮囑一定要與小伙伴在一起不要分開,而且要與年紀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在一起,如此互相之間好有個照看。
她還說,出門在外尤其是晚上一定要注意安全。這一路上特別是去仁村有一段山路比較難走,稍不注意就會跌個鼻青臉腫的,還有夏天夜行注意不要踩到蛇。這千叮嚀萬囑咐,似乎我們兄弟倆永遠長不大,母親一萬個不放心。有時說多了,我在心里想母親如此啰唆干嗎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不過我始終沒有說出來,我知道她心里全裝著自己孩子的冷暖,我們兄弟倆在她眼里永遠都是小屁孩。
母親特別強調,出門在外一定要與人為善,千萬不要與別人發生沖突,凡事與人為善,多說好話。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三句好話當錢使”,要學會贊美別人。告誡我們兄弟倆一定要記住,不要妄自尊大而自以為是,凡事不與人爭高低,而在暗中積攢自己的本事才是硬道理。
她告訴我們,本來是去看電影娛樂的,如果與別人發生矛盾引起吵架之類的丑事,那就得不償失。我們兄弟倆表態說知道,您就放一百二十個心吧。母親道,放心是放心,知道我們兄弟倆本里本分的,不會惹是生非,但內心上仍然還是有些牽掛,這也許就是她這苦八字所注定的了。
我還跟父親到蘇村小學、仁村學校讀過幾年小學、初中。只不過去蘇村小學這些年因為年齡太小,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沒有什么印記了。不過印象中那個學校似乎是祠堂改成的學校,清代建筑式樣。進大門有一個露天的百余平方的地方,設計的理念應當就是方便左右兩邊的房間光線照明。
進入大門的左邊是廚房,兩扇對開的大門相對稱,出門則是一個露天簡陋的球場。說是球場,它既沒有用水泥之類的建筑材料裝修、平整,由于缺乏資金,甚至連用最簡單的沙子、石灰等建筑材料也沒有使用過。由于無人管理,場地坑洼不平,下雨時滿地是水塘,有人打趣說如果連下幾天雨的話,這個球場就變成一個魚塘了。
如此別說鍛煉身體了,就是走起路來也得當心跌倒在泥塘里,場面有些讓人心酸。這哪里是一個百年大計的學校,分明是臨時收容所。可這就是70年代一個村級教育所在地,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一個近百名師生遨游知識海洋的寶庫所在地。
學校的二樓則是非本地的老師臨時住的小木樓,走起路來咚咚咚作響。特別是晚上住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陰森可怕。如果碰巧看了恐怖電影什么的,聯想到這樣一個恐怖地方,可想而知有多么后怕。
在這里的幾年里,有時候在晚上特別是風大的晚上,更加難熬、更加膽戰心驚。因為窗戶都是用紙糊上的,大風一吹紙就被吹開了。風往里一灌那聲音嗚嗚嗚地響個不停,像一個吃人的怪獸在吼,又像一個丑陋的餓鬼在寒風中抱怨這主家對自已的不公,聲音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極其刺耳和恐怖。
窗戶的單邊木框和教室的木門被吹風吹動,來回往墻上、木窗上砸。從破落的窗戶和門縫里擠進的怪風嗚嗚聲,伴隨著嘭嘭嘭的撞擊聲,讓人的心一次次懸在半空里。偶爾風一停,老鼠又來湊熱鬧,那個地方的老鼠特別肥,在樓梯間來回跳動,歡跑,吱吱吱地叫個不停,這更加讓人不得安寧。它就像一個僵尸、一個索命鬼在樓梯間不停地來回游蕩,把住在此處的老師們嚇得惴惴不安。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白天一些膽子大的老師知道住在此處的老師怕鬼,可他們偏偏就喜歡談論鬼的故事。一位老師說,在仁村小學往縣城方向去的一個地方,離渡口小學不到三公里,公路在一座山下修建。靠開山劈開一條公路,公路的下方是一條寬度為百余米的河流,距此數百米有一個叫官村的村莊,據說有一年有三位姑娘在那個急湍的河里相約從公路上跳河自殺身亡,此后這三個女鬼專門在此尋路人去見閻王。
官村附近的河段中有一個大石頭,山灘水流較急,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類似暗河的水流。自這三位姑娘相約自殺后,這里一直不太平,據說晚上過往的時候,人們要三五成群才會安全。否則,山上的女鬼會上山往下面的公路撒沙子,如果路人的身上被鬼撒的沙子撒在身上的話,那他將會交上霉運,如果沒有高人指點迷津的話,十有**要去見閻王。據說,有幾位因為家里有急事而晚上被迫走官塘路段的夜路,在這里遇上了女鬼撒沙子,回家不久就生病一病不起,幾個月后就相繼一命歸西。
聽多了這樣的鬼故事,在我的潛意識里就有了鬼的魔影了。晚上總是早早地關上門,生怕遇上鬼,不過,因為與父親住在一個房間,感覺安全多了。但從此之后,感覺還是更加害怕鬼了。多年之后,凡是在電影或是電視中看到講鬼的故事,我就立馬換頻道,我知道我這脆弱的心靈已經無法經受這樣的驚嚇了。
應該說,從小跟隨父親在外飄游的幾年中我收獲不小,每天都與老師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精神與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讓我從小就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產生了一些思考,我知道眾生皆苦沒有誰會來渡我,唯有自渡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佛說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故眾生皆苦。在這個苦難的世界里,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人生來就在羅馬,而我就沒有這個運氣,只有靠自己艱難跋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靠自己的堅持與執著,靠自己的智慧與努力,才可能拯救自己,才能真正成長和改變自己的苦難人生。
那些年,隨著一年一年地長大,我漸漸學會了思考,思考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應該說干農活不是我的強項,記得跟著阿運、阿楊、阿能幾個人偶爾上山砍柴,當時全靠在山上砍來的木柴,才能生火做飯。可去山上老半天,砍好的木柴怎么捆也捆不好,捆好后剛放在肩上拖行幾步又散了架。這個活兒每每成了自己的硬傷,同伴們都拿此笑話我。農忙時,偶爾下田忙農活,不管怎么干也干不好。
我知道不是我不夠努力,也不是我好高騖遠,在干農活方面小伙伴們確實比我技高一籌,讓我輸得心服口服。我無數次問自己,怎么插秧割禾、上山挖地種菜這樣看似簡單的農活我卻一竅不通,這到底是為什么?我也無法回答自己。
我不是不想做,只是做不來,這只怪自己沒有別人那么聰慧。在干農活這個問題上,始終讓我一籌莫展,我也恨自己無能,可卻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改變自己,唉,隨它去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會有解決的辦法,我自我安慰我從小有些受傷的心靈。
仁村學校還是值得回憶一番的。當時一并住校的老師還有余海、蔣林,班主任何明,部隊復員回家。余老師是徐源人,還是本家兄弟,因為是同一輩的,自然比較親切。蔣林當時還是代課老師,每天忙好自己的工作外,就是背政治、歷史、地理,后來還考到了某師范,拿了代表跳出農家門的紅本本,吃國家糧了。后來一直做到了縣里的正處級位置。
這位仁兄很是努力,當時作為在學校從事后勤之類的雜務工作,享受民辦老師待遇的他很是勤勞勇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除完成手頭上的工作之外,手上就拿了一本復習資料,不停地背誦、思考。他說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考上類似師范之類的大中專,好出人頭地,實現鯉魚跳龍門的夙愿,徹底改變這“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窘迫日子,實現他人生的價值。當時自己雖然還不完全懂事,但被他的勇氣和決心所感動,覺得自己也要做一個像蔣老師一樣有追求、有事業心的男人。
一次我隨手拿起他的資料,說:“蔣老師來來來,學生考一考你這老師如何?”他笑著成竹在胸地說:“好啊,隨便你抽哪一題,我雖然不敢說100%正確,但我敢說答案**不離十,答題的觀點大致正確吧。”一測試,真厲害,題目沒念完,答案就出來了,果然答得又快又好。真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他后來的成功,就源于他多年的持之以恒。
多年以來,我們既是師徒,又是親兄弟,我到縣司法機關參加工作后,我們一度又成了好兄弟。后來,他從教師隊伍改行到了縣教育局,再后來到了縣某辦當主任,爾后又到另一個單位任職。他的酒量驚人,不論農村釀的米酒還是高度酒,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是酒,每每把客人陪得東倒西歪而自己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另一方面,他說話得體,知道分寸和點到為止,讓人感覺恰好遇到十里桃花沐浴春風,讓你不得不驚嘆他的語言藝術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再后來,他從縣某部常務副部長的職位上提拔為縣領導。幾年后又提拔為正處級領導,屆滿后又換了一個正處崗位,可以說功德圓滿。他的人生有坎坷有歧途,不過,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從來沒有半途而毀過。他的人生信條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他要用他的諾言和行動來證實,真正的強者從來就是不屈服于命運的擺布,他說,也許在你快頂不住的時候,再堅持一會兒就會看到明天的太陽,就會有枊暗花明又一村。
一直到今天,我們師徒感情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人生難得一知己,他是恩師也是兄弟,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現在已經退休了,每天帶著孫子、孫女,其樂融融,也算得上一個成功人士了吧。
佛說,人人都是自顧不暇的泥菩薩,別指望誰能幫你渡過眼前這條河。家人不能為你撐一輩子傘,別人不可能扶你走上榮華富貴之路。所謂期盼出門遇貴人都是黃粱一夢,你不要幻想誰會渡你這一生,唯有自己強大才能成就你自己。扛著苦難穿行于世間,誰都渴望有山靠有人倚,與其期盼別人的救贖,不如奮勇向前不達目的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