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后,時間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
冬雪消融,春草又綠,當夏日的蟬鳴再次爬上蒙學老槐樹的枝頭時。
趙文啟夫子放下了手中的《幼學瓊林》,望著堂下那個身量抽長、目光沉靜如水的少年,心中感慨萬千。
僅僅半年!這個被他寄予厚望的弟子,竟已囫圇吞棗般學完了尋常蒙童需耗時三載方能粗通的全部蒙學課業。
從《三字經》、《百家姓》的稚子開蒙,到《千字文》、《幼學瓊林》的典故積累,初窺門徑。
王明遠如同一塊干涸的海綿,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汲取著知識帶來的“營養”。
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為兩世靈魂的融合加深了記憶這個天賦,還是他穿越時靈魂受到了什么未知輻射。只知道
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的天賦也越發顯現。
尋常蒙童需反復誦讀數十遍方能勉強記誦的篇章,他往往只需夫子講解一遍,自己再默讀一兩次,便能記個七七八八,不出三日便爛熟于心。
趙文啟也曾懷疑王明遠有“過目不忘”的天賦,但仔細觀察又不太像——那更像是一種靈魂深處被喚醒的、對文字天然的親和與掌控力,總結下來說就是善于總結和歸納,善于聯想和發散。
趙文啟在教學中,不得不一次次壓下心中的驚訝,對他的要求也越發的嚴格了起來。
——————
王家小院的日子,也是一切如常。
開春后,趙氏帶著兒媳劉氏重操舊業,山坡田埂間又見她們佝僂“采豬草”的身影。
今年他們家的豬,養的更多了,需要更多的“豬草”,也為了能給鹵肉生意多賺點錢,畢竟多養幾頭,到時候也能少買幾頭生豬。
王金寶依舊每日推著獨輪車走鄉串戶,吆喝著收豬、殺豬,一身血氣混著汗味。
灶房里的大鐵鍋日夜不停,鹵香味道香飄四溢——大嫂劉氏與母親趙氏是掌勺的主力,也不是沒有村里好事的眼紅王家的營生,但是也知道他們家“兇名赫赫”,個個大力如牛,而且他娘趙氏有時候撒起潑來也是好不講理。
打又打不過,罵也罵不過,也能眼紅忍著。
王大牛和王二牛則負責鎮上的攤子與醉仙樓的按時送貨,風雨無阻。
整個王家一副欣欣向榮。
——————
轉眼間四年便過去了,按照古代的算法,王明遠已經虛歲13了,但是按照后世算法,他剛滿11歲。
他已經在蒙學學習了五年了。
這五年,蒙學的人也基本都換了一茬子了,周圍同窗基本都在鎮上或者縣城,亦或者府城各自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營生——有的在綢緞莊里撥著算盤學做賬房,有的在藥鋪里辨識百草,有的在酒樓客棧中跑堂學藝。偶有回鄉探親的同窗路過學堂,總會隔著窗欞向王明遠興奮地招手:“明遠!我在府城‘悅來居’啦!等你科考進城,定要來尋我!”“我在縣城‘濟世堂’,記得找我!”
王明遠總是含笑應下,目送他們風塵仆仆的背影遠去,心頭暖意融融,亦有一絲獨行者的悵惘。
科舉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
不過蒙學中還有個人陪著他,那就是小胖子張文濤。
這幾年下來,他變得更胖了,中間無數次他的祖母和母親要他減肥,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此刻,他正瞇縫著眼,胖乎乎的手指在書頁上裝模作樣地點著,口中念念有詞:“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桌案下,另一只手卻靈活地探入暗袋,捻起一塊酥油點心,飛快地塞進嘴里,腮幫子鼓囊囊地蠕動,還不忘用書冊遮掩。
趙夫子踱步進來,銳利的目光如鷹隼般掃過,張文濤那點小動作在他眼中纖毫畢現。
夫子嘴角幾不可察地抽動了一下,最終化作一聲幾不可聞的嘆息,徑直繞過這個小胖子。
五年了,他早已學會對這塊“頑石”選擇性失明,將全副心力放在了王明遠身上。
夫子停在王明遠的書案前。
四年過去,少年長高了很多。此刻脊背挺直如青松,正凝神懸腕,筆走龍蛇。
墨已經是不錯的的松煙,在雪白的宣紙上洇開沉穩的烏光。
筆鋒或藏或露,或頓或提,點畫間竟隱隱透出超越年齡的筋骨與氣韻。
令夫子驚異的是他筆下那份“老成”。
那絕非僅僅模仿其形,其運筆的力道、結字的疏密、行氣的貫通,竟似融合了數家之長。
有些筆意古樸奇崛,連夫子都覺陌生,他從未見過。
王明遠心知肚明,這是前世臨摹的顏筋柳骨、歐褚風神,甚至當今從未見過的各種大家的字帖一步步積累的,他前世就是個書法愛好者,平時沒事就喜歡練練書法,臨摹字帖,這世終于發揚光大了。
而且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每日雞鳴即起,就開始練字,然后就是背書學習。
方在這短短幾年,就在這書法一道上小有成績。趙夫子也感覺王明遠的字已經遠勝于他了。
此刻趙夫子沒有說話,枯瘦的手指卻點向王明遠案頭攤開的《大學章句》中一行:“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明遠,此句何解?”
王明遠擱筆,略一沉吟,聲音清朗:“回夫子,此言修身之本在于端正心念。若心被憤怒、恐懼、偏好、憂患等情緒所擾,則如明鏡蒙塵,失其本真,身亦隨之偏倚,難言修身。故欲修身,必先澄心滌慮,使心歸于中正平和。”
夫子頷首,目光更深邃,拋出一個更犀利的問題:“若以此理印證于策論,論及‘為官者當如何處斷訟獄冤情?’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者,何者為最害?又當如何持守此‘正心’?”
這已遠遠超綱,直指經世致用與心性修養的交融。
王明遠眉峰微蹙,片刻后答道:“學生以為,四者之中,‘好樂’與‘憂患’或為最害。‘忿懥’、‘恐懼’或顯于外,易被察覺克制。而‘好樂’(私心偏好)與‘憂患’(患得患失)則如附骨之疽,潛藏于心,易使人徇私枉法或畏首畏尾。為官者斷獄,當如明鏡懸堂,照見本真?!?/p>
字字鏗鏘,如金石墜地。
不僅深諳經義,更能切中時弊,剖析人性幽微,更提出了切實的持心之法。
趙文啟望著弟子那雙清澈卻深邃的眼眸,仿佛已能窺見他日立于朝堂,侃侃論政的風采。
五年心血,終將這璞玉雕琢出驚世光華。
“善!”夫子撫掌,只吐出一字,眼中激賞卻如星河傾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