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的陷落已過去三周,納翠的卐字旗正從挪威北角飄到比利牛斯山麓。昨日凌晨,德意志空軍首次大規模飛越多佛爾白崖——皇家空軍的颶風戰斗機與德國梅塞施米特機群在肯特郡上空展開慘烈絞殺,英吉利海峽正在成為世界大戰的最新火獄!」
「與此同時,墨索里尼政府已下令意軍主力向利比亞集結,準備進攻埃及,地中海南岸的英國殖民地恐將面臨兩面夾擊。」
「而在淪陷的巴黎,德軍司令部頒布法令,強制要求法國工廠為德**工生產零部件。而流亡倫敦的戴高樂將軍通過BBC廣播電臺,持續呼吁著法國人民繼續抵抗:“法蘭西的火焰絕不會熄滅!“」
「此刻,被轟炸過后的倫敦一片廢墟,為此丘吉爾首相今晚將在唐寧街10號向自治領總理們進行機密連線。正如首相上周在下議院所言:“元首的戰爭機器必須在海灘上被阻止!“」
播報的時間轉瞬即逝……
即將結束的時刻,背景音中傳來威斯敏斯特的撞鐘聲。
「這里是《今日歐洲》,愿上帝保佑所有堅守在黑暗中的自由之心。明日同一時間,請繼續收聽戰況更新。」
廣播員播報結語,廣播信號在英格蘭愛國歌曲《希望與榮耀的土地》片段中漸弱至無聲。
喬治蹙著眉喝咖啡,瑪麗埋頭在洗衣機邊,米希背上書包靜悄悄的去上學……
眼下的歐洲戰況,只能用“無語凝噎”四個字來形容!
在6月22號法國投降、法蘭西戰役結束后,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全都被德國征服,整個西歐就只剩下英國還在抵抗。
同時,維希政權成立,法國國會通過投票,授予亨利·菲利浦·貝當一切立法、司法、行政及外交權力,選舉他為元首。整個法國就只有流亡倫敦的戴高樂將軍,還在為自由而奮戰。
而在亨利·貝當對納翠德國的全力支持下,納翠德國的力量進一步壯大,讓西歐僅剩的英國一時間也是喘不過氣來。
不僅是美國民眾,全世界也都在關注著這場戰爭。
畢竟,英國是反法希斯同盟在西歐的最后“支點”。如果失敗,就意味著納翠德國從此再無多線戰斗的憂慮,就可以盤踞在西歐大陸上肆無忌憚的強壯、擴張。
《今日歐洲》結束后,喬治專心閱讀著報紙,想要在出門上班之前閱讀完。
雖然現在恩尼賺錢了,但作為父親、丈夫,喬治自然不可能就躺在家里讓兒子養,那樣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當然了,如今恩尼賺到錢,也是讓喬治基本沒有了心理壓力。縱然每天的工作依然辛苦,但肉眼可見的,他的白頭發都少了很多。
瑪麗就更不用說了,在沒了經濟壓力后,她最近每天做的事就是收聽美食廣播節目,閱讀《婦女家庭雜志》,學習上面關于“健康飲食”、“預防疾病”的知識,以及致力于在教堂幫恩尼物色未來的兒媳婦,總之就是避免讓自己聽到有關戰爭的消息。
至于米希……在學校已經是小富婆了。而且原本就長得好看,在名牌連衣裙的襯托下,聽說在學校的桃花相當旺盛。若非現在的美國中學生相較于后世還比較保守,估計現在他們家樓下天天都得有一堆“黃毛”開車聚集。
果然啊,不管在什么樣的世界,只要有錢就能避免苦難。
恩尼啜飲著咖啡,心里有些慶幸他賺了些錢,才能讓他的家人在這個糟糕的世界獲得些許庇護。
一杯咖啡喝完,恩尼擦了擦嘴巴,就準備帶著《鯨歌》的稿件出門,去史密斯出版社交給約翰·坎貝爾。
這讓他也有點唏噓,一個多月前他還是個需要等待投稿回信的小作者;現在他卻已經是《驚奇故事》的座上賓了,隨時去編輯部都有人歡迎。
正當恩尼推著自行車準備出門時。
看報的喬治粗糙的手指一緊,嚓嚓…,報紙發出被捏皺著的脆硬聲。
喬治本就蹙緊的眉頭更鎖上幾分,盯著《紐約時報》上翻閱到的一篇小說評論那墨色的標題——【《布朗克斯的故事》:一副扭曲的美國圖景——轉載于《星期六晚郵報》書評專欄】
縱然喬治是個沒有太多墨水的工人,但他也能看出一篇評論的好壞。
喬治立刻有些生氣,不悅地說道:“這個人是誰,居然批評恩尼寫的小說。”
正沉迷于享受自動洗衣機便利的瑪麗聽到丈夫說的,也是立刻擦著手抬頭:“喬治,給我看看!”
夫妻二人雖然都沒有閱讀習慣,但都知道恩尼寫的小說的名字。這下見到有人竟敢批評他們的兒子,屬實是被碰了“逆鱗”。
才穿上鞋的恩尼聽到喬治說的,也是停下了穿另一只鞋子的手。將已經穿好的右腳鞋子脫掉,走回屋里。
“恩尼,你看看,知道這是什么雜志么?敢批判你,居然連名字都不敢刊登出來,”瑪麗看了幾眼這篇轉載在《紐約時報》上的評論,馬上就生氣了。
生氣的理由也很簡單——管你說的對不對,批評我兒子就是有病!
恩尼從喬治手上接過報紙,第一眼就看到了標題。然后在見到評論是出自《星期六晚郵報》后,立即就明白了。
要知道《星期六晚郵報》作為時下美國最暢銷的期刊之一,其上刊登的所有小說、廣告,幾乎都是以白人為中心。
雖然它不像南方諸多報紙那樣充滿種族主義言論,但整個期刊傳達的信息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傳統美國價值觀”,會相當“保守”的對所有違背傳統的價值觀進行批評。
甚至在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實行一系列“新政”時,《星期六晚郵報》都還以“違背傳統”為理由,對羅斯福總統進行抨擊過。
顯然,恩尼的《布朗克斯的故事》會遭到這些“保守派”的抨擊也實屬正常。
畢竟,對于這類老傳統期刊來說,一篇合格的、優秀的、歌頌種族間“溫情”的作品,估計只有這么一種故事架構——忠誠的黑人仆人與仁慈的白人主人的陳舊故事!
恩尼無奈的搖了搖頭,雖然也有一點生氣,但樂觀的想,這證明《大西洋月刊》在《星期六晚郵報》總部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也銷售的相當不錯。
否則,《星期六晚郵報》編輯部也不會有人專門寫出這篇評論,來對他進行批評。
只是令人感到不屑的是,這篇評論竟是以匿名形式發表的,頗有些藏頭露尾。
恩尼想著,在心里對這篇評論的創作者表示了下鄙夷,隨后目光從標題開始往下移動。
【在正式評論之前,我必須事先聲明一件事——恩尼·里瑟先生無疑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作家,但他卻偏偏選擇了將這種力量浪費在一部缺乏藝術性且令人憤慨的煽動性作品上!】
【這部小說被某些評論圈譽為“大膽”和“現實主義的杰作”,讓我懷疑這是否是一些少數裔群體刻意的炒作。當然,這位作者無疑擁有一定的敘事能力,能夠生動地描繪煙火氣十足的街區生活……然而,在合上這本書之后,任何有辨別力的讀者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不安!并非源于故事本身的殘酷,而是源于其背后陰險的、具有破壞性的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