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克斯的故事》最大的失敗在于其可悲的片面性!它企圖讓我們相信,城市街區的全部生活就是由幫派斗爭、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和道德妥協所構成的!作者沉迷于陰溝,并固執地拒絕抬頭看看天空,他完全忽略了那些使這個國家偉大的力量:數以萬計誠實、守法、每天默默無聞地工作以養育家庭的父親們;那些在社區中傳授善良、勤勞和體面價值觀的教堂和學校!】
【更令人不安的是其核心的道德模糊性!作者非但沒有明確譴責那個將年輕主人公引向犯罪生活的黑幫分子,反而試圖賦予他一種“榮譽準則”的魅力甚至智慧。這是一種危險至極的感傷主義!它將毒藥包裹上糖衣,向年輕的讀者暗示,法律之外的生活同樣——甚至更加——真實和迷人!】
【這部小說中的種族描寫更是精彩得讓人坐立不安!作者把不同族裔的沖突編排得像一場百老匯歌舞劇——可惜是最蹩腳的那種!他讓意大利裔和非裔的角色在街上跳著「仇恨探戈」,這讓我們懷念起威廉·福克納先生。至少福克納處理南方種族問題時,懂得那是種復雜的悲劇,而不是像本書這樣,把嚴肅議題變成街角混混的罵戰合集!】
【或許有人會認為本人對《布朗克斯的故事》的種族主義進行攻擊,是因為筆者是“傳統白人”,但我想指出一件事……恩尼·里瑟先生在這個國家需要團結一致、對抗海外極權主義威脅的關鍵時刻,在國內宣揚這種族裔間的緊張關系,不僅是愚蠢的,更是不負責任的!這讓我們想起某些旨在分裂我們、削弱我們意志的顛覆性宣傳手冊!】
【總而言之,《布朗克斯的故事》讀起來就像是用托馬斯·沃爾夫的激情寫作,卻只達到了米基·斯皮蘭的深度!它試圖讓我們相信,站在街角收保護費也是一種「另類創業精神」,拿著棒球棍討債是「非傳統人際溝通技巧」——建議市政部門在封面貼上施工警告:「閱讀此書可能導致價值觀偏移,請抓緊您的道德指南針」!】
【真正偉大的美國文學應提升我們,而不是將我們拖入仇恨的深淵!《布朗克斯的故事》可能擁有能量,但它是一種野蠻的、未經引導的能量!它可能擁有現實主義的外表,但卻缺乏真理的深度!它選擇了那條簡單的路:抨擊而非建設,破壞而非啟發!對于那些珍視這個國家真正、持久價值觀的讀者來說,這部小說無疑是一次令人沮喪且毫無意義的閱讀體驗!】
【要是您想了解真正的美國故事,還是去讀讀布思·塔金頓的《了不起的安德森家族》吧——至少那里的主人公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就算偷的是銀器也一樣!】
位于曼哈頓下城-海濱廣場的「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紐約分部的主編辦公室中,愛德華·威克斯閱讀完這篇——《布朗克斯的故事》:一副扭曲的美國圖景——臉上的表情并不好看。
令他厭惡的倒不是《星期六晚郵報》在這篇評論中的各種不懷好意的暗示,而是那種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傳統美國人的那種“居高臨下”。
不僅全文以“有辨別力的讀者”自居,還將小說的支持者稱為“某些評論圈”,這種樹立自身權威,同時貶低對手的筆法……就算并非出自《星期六晚郵報》的評論主筆之手,寫就者也一定是個經驗老道的評論旗手。
而且,這種“匿名方式”也是《星期六晚郵報》的傳統藝能了。
不僅能讓被批評者找不到矛頭對準的目標,也能帶給人一種心理暗示——仿佛評論不是個人觀點,而是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
不過,要發表這篇評論,就需要通過編輯部的同意。這就表明這篇評論是《星期六晚郵報》編輯部的集體聲音,整個編輯部對《布朗克斯的故事》都抱有這種批評的想法。
愛德華·威克斯斟酌了下,剛好也有一些事情需要讓恩尼來編輯部一趟,拿起聽筒撥打電話。
恩尼捧著報紙,看完了評論最后一個字,有一種后世在網絡上跟人對噴的既視感。
只能說寫就這篇評論的人,就算放在后世,也絕對是個合格的噴子啊。
扣帽子、偷換概念、扭曲觀點、占據道德制高點……實在玩得太溜了!
尤其是通篇沒有離開過的「真正的美國」「偉大的美國」「需要團結一致的美國」……這一頂頂大帽子扣下來,其心可誅,誰都頂不住好吧!
恩尼心里嘀咕著,將報紙放下在桌上,說實話也沒有太生氣,就是感覺有些不爽。
要是任由這篇評論肆意傳閱,他卻沒有任何舉動,豈不是等同于容忍傻子在他頭上拉屎?
何況,他可以接受客觀的評論,卻不能接受有人將批評他作為一種展示立場的“工具”,沒有人想成為立場斗爭的炮灰。
“嗨!里瑟家的電話!”
這時,公寓樓道有人喊了一聲上來。
瑪麗跑出門問找誰的,接電話的還是上次那個鄰居,摸了摸腦袋,有點記不清地說:“找你家兒子……說他是《太平洋月刊》的主編!”
恩尼愣了下恍然,大概是威克斯先生。
他跑下樓,朝鄰居禮貌致謝后接過聽筒。
“您好,威克斯先生。”恩尼寒暄。
“恩尼,我看到了一篇刊登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的評論,是有關你的……”愛德華·威克斯還在斟酌著要怎么開口時。
恩尼平靜說道:“這篇評論也轉載在了《紐約時報》上,我也看拿到了。”
愛德華·威克斯沒想到在《紐約時報》上也有轉載,他說道:“你有空來編輯部一趟嗎?我正好有一些事需要與你商談,同時,我們可以討論下關于這篇評論的事。”
“好的,威克斯先生,我現在騎自行車過去。”恩尼點點頭,他剛好也要出門去一趟史密斯出版社交稿。
正好《大西洋月刊》出版社所在的紐約分部,也是在曼哈頓區,就順路都去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