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佐這段時間閉關在家里創作,《最后的圣誕節》就是他的最新作品。
是一部集結暴力、犯罪、黑色幽默的多線敘事小說。
風格跟后世蓋·里奇自編自導的電影《兩桿大煙槍》很像。
故事內容說的是一個叫做“肥皂”的世紀大盜打算盜走陳放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的天然紅寶石,并十分囂張地發出通牒,表示他會在圣誕節的當天晚上,準時將珠寶盜走。
為了應對“肥皂”的威脅,博物館的負責人高薪聘請了一個叫做“貝肯”的名偵探,讓他對肥皂進行追捕。
在獲得博物館負責人支付的高額預付金后,作為前紐約警察局警探的貝肯,開始了他硬漢風格十足的偵查行動。
與此同時,紐約警察局的人知道了貝肯在尋找“肥皂”這件事,他們厭惡貝肯這個因為酗酒、暴力執法而被開除的警探,但他們也知道貝肯雖然一身臭毛病,但業務能力很強。
為了不被貝肯先找到“肥皂”而丟警局的臉,紐約警察局也開始在暗中行動起來。
而就在貝肯、紐約警察局全都開始行動的時候,三個過去在貝肯的暴力執法中受到傷害的罪犯,終于找到了貝肯的蹤跡,決意復仇。同時,他們也聽說了世紀大盜“肥皂”準備盜取陳放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的無價寶石。
于是,三個罪犯打定主意,打算“漁翁得利”,準備在暗中對貝肯進行盯梢,等貝肯抓捕到“肥皂”的時候,再出手殺死貝肯、搶奪寶石。
與此同時,作為博物館巡夜保安的萊瑞,是個三十多歲一事無成的中年男人,父母在十年前就都因為感染肺炎去世,只留下他一個人靠著當保安的微薄薪資在紐約這個大城市茍活。
因為從小的貧窮,讓萊瑞成為了一個懦弱、膽小、畏首畏尾的人,曾有過很多次發財的機會,卻都因為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絕對不可能成功,所以一直安于現狀的活著。偶爾也會覺得他應該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但內心的怯弱,讓他有種處于“失敗”中才會安心的感覺。
這一天,萊瑞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見了喬裝的“肥皂”。肥皂付給他500美元的預付金,讓他在圣誕節的那天夜晚,假裝失誤,不要將博物館的后門上鎖,事成之后,會再付給萊瑞500美元。
萊瑞很害怕做這件事會讓他面臨牢獄之災,但內心的聲音告訴他必須把握住這次機會!
拿到500美元支票的晚上,萊瑞買了一堆酒肉回公寓慶祝。而住在他隔壁公寓的,是一個同樣貧窮的家庭,由一對經常吵架的父母,與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珍妮”構成。
時間來到圣誕節的前夜…萊瑞回到公寓,就聽到隔壁又傳來激烈的吵架聲、打砸聲。瘦瘦小小的珍妮因為害怕,一個人跑出公寓,小小的手抱著膝蓋、下巴枕在膝蓋上,在滲透進樓道的寒風中瑟瑟發抖。
萊瑞邀請小女孩珍妮進了他的公寓——他時常這么做,幫助小女孩讓他有種幫助過去的自己的感覺。小女孩珍妮也很喜歡萊瑞這個大叔,在萊瑞提供的食物下,她慢慢吃飽溫暖了起來,對萊瑞說“叔叔,您相信有圣誕老人嗎?明天就是圣誕節了,我希望能得到一個漂亮的禮物”。
萊瑞從來不相信希望,所以他并沒有問珍妮喜歡什么禮物,只是說——親愛的珍妮,這個世界上沒有圣誕老人,圣誕老人都是假的,騙孩子的。
他看著珍妮清澈的大眼睛中,希望漸漸消失,有些后悔。于是在心中決定明晚過后,給珍妮買一個禮物——雖然還沒想好是什么。
時間到了圣誕節夜晚,肥皂、貝肯、警局、三罪犯都行動起來,而萊瑞也按照與肥皂約定好的,將后門打開,裝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樣子,在博物館中巡夜。但隨著時間推移,膽小的萊瑞終于開始害怕起來,害怕進監獄、害怕被警察殺死。然后,肥皂來了,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時候,盜走了紅寶石。
貝肯跟上了逃離的肥皂,三罪犯跟上了貝肯,紐約警察局的警察也隨后包圍了博物館。而膽小的萊瑞以為警察是來抓捕他的,被自己心中的懦弱給嚇瘋了,也開始徹夜逃亡,準備帶著500美元逃離到另一個城市生活。
而在這個圣誕夜剩余的時間中,經過各種離奇的巧合、荒誕的誤會。最后,那枚無價的紅寶石,在肥皂失手、三罪犯與貝肯兩敗俱傷、警察不顧寶石繼續追趕肥皂之中……竟落到了萊瑞的手里。
只是,膽小如鼠的萊瑞害怕寶石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將寶石隨手丟在了路邊,趁著風雪逃離了紐約…心中唯一的遺憾是沒能送出一份圣誕禮物給珍妮。
而這一夜,珍妮一家因為拖欠了三個月房租,終于被趕出公寓,游蕩在街道上乞討。珍妮的父母見到了那枚被萊瑞丟棄在路邊的紅寶石,哈哈大笑著認為這只是劣質的塑料玩具,肯定不是新聞中的那枚紅寶石,否則怎么會被人丟棄在路邊?
他們將寶石丟給珍妮——嘿,拿著禮物,再也別嘮叨圣誕節了——他們對珍妮這么說著。珍妮小小的、臟兮兮的手抓著大大的、漂亮的寶石,收獲了從小到大的第一份、也是最珍貴的圣誕節禮物。她將會珍惜這個廉價,卻彌足珍貴的禮物,她知道以后將不會有人再送她禮物,這是她的最后的圣誕節。
【……珍妮低著頭,清澈的目光中倒影著寶石的瑰麗,輕輕笑了。她知道以后將不會有人再送她禮物,這是她的最后的圣誕節。】
普佐的家中,在普佐鬧哄哄的兄弟姊妹的嘈雜聲中。
恩尼認真地閱讀完了這部《最后的圣誕節》。
“寫得怎么樣?”普佐有些緊張。
“很好,相當精彩的一部小說,”恩尼點著頭,依然有些沉浸在小說帶來的情緒余震中。
他組織了下言語,接著說:“這部小說在懸念塑造、情節張力上堪稱完美。各個人物視角的銜接也很流暢,基本掌握了多線式劇情的寫作精髓。
唯一就是有的地方有些詳略不得當,還可以再進行精簡。但這么復雜的劇情,你能渾然天成的架構完成,并表達出故事思想,相當了不起。”
聽到恩尼的評價,普佐心中大石落地,松了口氣。
其實,他最怕的倒不是小說寫得差勁,而是害怕寫砸了恩尼提供給他的故事架構——最開始普佐打算落筆這部小說的時候,苦惱于無法合適的處理腦海中的復雜劇情,讓他完整塑造出每個角色,于是請教了恩尼。
恩尼就依照著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提出了這種“網狀結構”的多線敘事方式,以肥皂、貝肯、三罪犯、警察與萊瑞這四條核心故事線,不斷產生意外交集的方式,將復雜故事構架成了一個情節張力十足的完美閉環。
而以這種多線敘事的方式來處理故事,不僅能讓復雜故事表達完整,還能削弱塑造角色的難度,同時也能放大戲劇沖突,并在結尾進行“閉環收束”時,帶來極致爽感,觀眾就會意識到“前面所有鋪墊都是有意義的”,沖擊力相當強烈。
與此同時,這種“黑色幽默”的解謎故事風格,也是深化主題思想的一種絕佳方式,讓觀眾能更加從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荒誕”。
其實,在恩尼提出這種“網狀結構”敘事,與“黑色幽默”風格時,普佐也是驚為天人。
畢竟……「黑色幽默」這個風格雖然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由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安德烈·布勒東提出過,但那時的提出僅僅是作為一種美學概念。
實際被作為一種用以描繪荒誕、無意義、失控的世界的文學流派,「黑色幽默」這個文學流派的定名,是在60年代才被正式確立的。
而在此之前雖然有很多作家也使用過“黑色幽默”的核心元素——即用幽默、諷刺和荒誕來處理故事主題。
但同時將“黑色幽默”與“網狀結構”相結合的小說,《最后的圣誕節》是獨一份!
PS:小作者在前文用過“黑色幽默”一詞,只是為了方便閱讀。理解精神,切莫較真,感謝or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