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政明月好奇地問道:“何為和迅?”
朵顏解釋道:“和迅,就是一個家庭。它是由血緣和婚姻關系所組成,有的還包括他們的仆人和奴隸。通常情況下,一個和迅會有十到二十個氈房。這可是我們匈奴部族最小的行政單位哦!”
宗政明月不禁感嘆道:“原來如此。這樣的組織形式倒是挺有趣的。每個和迅都像是一個小社區,大家相互照應,共同生活。”
朵顏點頭道:“是啊,我們匈奴人注重家族和親情,和迅里的人們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紐帶。在這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角色,共同維護著這個小小的社會。”
宗政明月看著眼前的和迅,心中涌起一股溫暖的感覺,他想起了他的族人和戴家族群,這與他們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組織形式一樣,充滿了溫馨與和諧。
明月長老感慨道:“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并不完美,但卻讓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團結的力量。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傳承,才使得你們匈奴民族能夠在這片草原上生存繁衍至今吧。”
朵顏微笑著說:“是的,明月長老。我們匈奴人熱愛這片土地,也珍惜我們的家庭和親情。和迅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的寄托。”
宗政明月點點頭,表示理解。他對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文化和傳統。
朵顏是在賀蘭山闕的甘谷嶺之干溝梁高山大草甸與宗政明月相遇的,那時初來不久的明月長老正在對山上幾幅巖畫進行考察,以期從中找到線索以尋獲無淚之城。
熱心的朵顏將明月長老帶到離她所居住的賀蘭縣金山村不遠的“豁子口”(賀蘭口),在賀蘭山東麓的溝崖、溝口內外山體上和丘陵巖壁上以及溝口外洪積扇荒漠草原上,有數不清、成片密集的巖畫。
見到面前數以萬計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萬年前的原始巖畫,宗政明月心喜若狂,很快即沉迷其中。
為方便考究,宗政明月從之前拓跋思恭安排的平吉堡住處搬到了朵顏部落的金山村。
數月內,非常熟悉當地環境的朵顏陪明月長老走遍了沿線27個巖畫基點,5000組以上組合圖畫以及2.7萬幅單體圖像,包括賀蘭山賀蘭口的太陽神巖畫。
緣于賀蘭山巖畫的線索,他們發現了靈武二道溝巖畫,并藉此找到了位于靈武東北35公里處寶塔村的水洞溝黃土坡。
水洞溝溝寬50-200米,溝深6-14米,兩岸為棕鈣土。沿河有泉水溢出,形成許多小洞,目測崖面高達15米以上,范圍甚大可達150畝。
明月長老預感主上要找的無淚之城,可能就在水洞溝這片土地的某個神秘的角落。
宗政明月的預感是對的,因為他們如果再朝西北方向往回走,或許有可能發現一處紅色小山包下有黃土夯筑的暗洞,若能破解其機關而進至洞內,則可發現蜿蜒曲折的坑道與連綿不絕的洞穴,直達水洞溝深處,而那里就是無淚之城的入口。
或可在就近的磁窯堡南磁灣村發現之前禹皇寶鏡中提到的可以載人族上天庭的梁龍遺址。
數月的相處和陪伴,朵顏和明月長老非常投緣,明月長老也很喜歡清新直爽且蠻有悟性的朵顏,遂收其為關門弟子,準備將平生絕學悉數傳授于她。
后來細聊才知她是匈奴皇族的居次公主,在與其族人聊天時了解到他們部落之前生活居住的陰山,就是禹皇寶鏡提及的“七十個黑山頭“。
明月長老即將此好消息通過飛鴿傳書告知劉賀,王建議明月長老收朵顏為義女,并將其帶到精絕國與鐵木真認識,今后作為向導配合鐵木真偵知五原城。若可能,爭取聯絡收攏其祖上所在部落剩余人員,以期組建蒙古鐵騎。
由于初次見面,不太熟悉,朵顏沒怎么說話,與劉賀、鐵木真和拖雷等匆匆見上一面的她,在喝完喜酒之后,又匆匆前往煙云洞接受煙云衛秘訓并完成所部組建,隨后熟悉賀蘭山闕的她即帶本部煙云衛陪同劉飛龍將軍,前往考察選址即將要建設的北典城。
在選址方案初次確定后,她又帶本部煙云衛趕往五原城,以配合鐵木真和拖雷的偵查行動,是故劉賀也沒有和她怎么說上話,回復宗政明月對她的印象就是“她長得很清秀,很少見她笑。”
但十八歲花樣年華的朵顏卻對劉賀印象深刻,她聽義父詳細介紹過王豐富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對才比自己大兩歲、年紀輕輕的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充滿欽佩,這是匈奴人血液里天生對強者的自然崇拜,正值恨嫁妙齡的她,瞅向劉賀的眼眸多了幾分少女愛的情愫。
在前往賀蘭山選址北典城之前,劉飛龍前往禹羌鐵騎夏河軍部挑選特戰小隊成員。
朵顏跟著參觀了禹羌鐵騎的實戰性軍事操練,她被禹羌鐵騎的肅正軍容和恐怖戰力深深折服,感覺祖上最強盛時代的匈奴鐵騎肯定也打不過這支鐵血騎兵。
朵顏對劉飛龍將軍要組建的禹羌龍軍特戰小隊很感興趣,表示希望她的族人能有機會可以報名參加隨后要組建的第二支特戰小隊。
劉飛龍答應到達賀蘭山之后,見見她的部落勇士,可以先作為他正在組建的禹羌鐵騎第1軍第10騎兵營的成員,他正在考慮將整支騎兵營也進行特戰化改造,今后推廣到全軍。
朵顏知道王和阿布大將軍對劉飛龍將軍甚為欣賞,也很樂意向族人熱情介紹劉將軍。
他們抵達賀蘭山之后,劉飛龍從朵顏部落中挑選了五百勇士加入第10騎兵營,隨著從楊玉部調派的五百騎兵到位,加上前來報到的昌邑暗衛,第10騎兵營迅速成軍,并投入特戰化訓練。
(三萬年前,賀蘭山闕便已現人類活動之跡。現銀川市黃河東岸之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乃我國境內首掘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
公元前 3 世紀,秦始皇一統華夏后,遣兵于寧夏屯墾,境內筑就舉世聞名之秦長城,亦興修利于耕種之秦渠,遂開寧夏平原引黃河水溉田之歷史。
至漢代,此地農耕經濟已然頗為發達,漢武帝兩度巡幸寧夏,向該地區徙民七十萬,以發展農業,固邊戍防。
具體也可查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聯合會編的《山鄉巨變與文學書寫》一書,寧夏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