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案如果成功,將徹底重塑社會結構,引領炎黃國乃至全人類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態。
但如果失敗,其后果同樣嚴重。
“這個模式,可行性很高,但風險同樣巨大。”
羅瑞祥終于開口,打破了沉默。
張云峰接過話頭,“關鍵在于過渡期,如何確保機器人產生的價值,能夠平穩地轉移到普通民眾手中,而不是被資本截胡。”
“所以,國家必須強勢主導。”
秦浩搶過話頭。
“從生產、定價、發放到后期監管,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
初期的機器人,必須由國家和被授權的國企、民企統一制造,統一管理。”
羅瑞祥緩緩站起身,在客廳里踱步。
“不僅如此,每個細節都需要一個龐大的專家團隊進行反復論證。經濟、社會、法律……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
“我們可以一邊試運行,一邊完善。技術發展不能停,生產線也不能停,機器人的量產必須提上日程。”
張云峰補充道。
羅瑞祥用力點頭,臉上浮現出一抹決斷。
“好!那就這么辦!我會讓人協調全國資源,以最快速度建造機器人生產線。
夏騰重工、星辰智能這些拿到技術的企業,也要全部動員起來!”
隨著一道指令下去,整個炎黃國的工業機器,瞬間被激活。
得到授權的那些企業,更是開足了馬力。
他們調集了最頂尖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配合國家派來的專家,夜以繼日地搭建著一條條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
那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機械臂,那精密復雜的傳送帶,都在預示著一支支龐大的“鋼鐵軍團”即將誕生。
與此同時,一場決定著十幾億人未來的閉門會議,正在國都召開。
會議室內氣氛嚴肅,除了羅瑞祥和張云峰,還有來自發改委、財政部、社會保障部等十幾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
“一人一機模式的草案,大家都看過了。”
羅瑞祥環視眾人,“今天的目的,就是敲定所有細節,這關系到國家的未來。”
財政部的負責人第一個發言:
“領袖,這個補貼額度有點高。如果覆蓋全國所有成年公民,對財政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這時,一名經濟學專家舉手發言:
“所以我們要先分階段,有側重地進行。我建議第一階段的覆蓋人群,應該精準定位在受沖擊最大的體力勞動者群體。
比如流水線工人、建筑工人、貨車司機、外賣員等等。”
“我同意。”張云峰點頭。
“我們的目標是解決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而不是全民發福利。
高收入、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群體,比如醫生、律師、金融從業者,他們暫時不在這個政策的覆蓋范圍內。”
“那么,機器人的定價怎么定?完全免費發放不現實,但價格太高,目標人群又買不起。”
“我覺得應該只高出成本價三成出售,國家提供長期無息貸款。
公民只需要支付一筆很小的首付,就能擁有一臺機器人。
后續的貸款,可以用機器人工作的薪水來償還。”
有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如何防止有人鉆空子,囤積機器人?”
“這還不好解決嗎?肯定是實名制購買,一人一機,與身份證終身綁定。機器人產生的收入,直接打入個人綁定的銀行賬戶,由國家銀行系統進行監管。”
“企業的用工成本會大大降低,他們支付的薪水標準該如何制定?總不能讓企業無限壓榨吧。”
“我認為還是按照目前的工資發放,后續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
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拋出,然后又被一一解答。
于是整場會議持續了三天。
最終,一份厚達數百頁,名為《關于推進智能化勞動力轉型計劃》的紅頭文件,正式出爐。
消息發布的當天,整個炎黃國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隨后又瞬間沸騰。
新聞聯播的主持人用前所未有的鄭重語氣,播報了這項政策的核心內容。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保障全體國民共享發展成果,經國家最高領導群體研究決定,
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一人一機》勞動替代計劃。”
“首批試點將面向制造業、建筑業、物流業等體力勞動從業者。
符合條件的公民,可申請以補貼價格購買一臺智能工作機器人,并享有國家提供的長期無息貸款支持。”
“公民將作為機器人所有者,與用工企業簽訂勞務合同,所獲薪酬將直接發放至公民個人賬戶上。”
這消息一出,網絡瞬間爆炸。
“我沒看錯吧?國家和企業發機器代替我打工?我躺著收錢?”
“樓上的別做夢了,要買的!不過價格還算合理,而且還有無息貸款,這跟白送也差不多了!”
“臥槽!我爸是干了三十年的老鉗工,上個月還在愁工廠要上自動化,他要失業了。
這下好了,直接讓機器人去上班,我爸在家收錢!”
“各位,你們看到了嗎?明天上午九點,就可以在國企官網和授權企業官網上接受預定!兄弟們,定好鬧鐘,這是要改變命運的時刻啊!”
無數個家庭,無數個普通勞動者,在這一刻感受到了來自國家的巨大關懷。
他們或許不懂什么叫社會結構轉型,
也不懂生產力解放。
但他們聽懂了一句話:
【以后自己不用做牛馬了,讓機器人代替自己。】
而另一邊,一些白領和中產階級則感到了些許失落和疑惑。
“為什么我們沒有?我們也要還房貸車貸啊!”
“這不公平!憑什么只給體力勞動者?”
“急什么,文件里說了要逐步推行。這是為了防止社會動蕩,先穩住基本盤。
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暫時還沒到被機器人全面取代的地步。”
“說得對,而且智力勞動者,怎么可能用機器人替代,那國家的技術還發不發展了,所以我們不用擔心。”
……
輿論場上,支持、質疑、探討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社會思潮。
第二天上午九點整。
無數人守在手機和電腦前,刷新著預售頁面。
家住城中村的出租屋內,二十五歲的快遞小哥李明,死死盯著手機屏幕。
他送了五年快遞,每天風里來雨里去,一身傷病,卻只攢下了幾萬塊錢。
當看到“工作機器人”的預售價格和貸款政策時,他的手都開始顫抖。
上面的價格顯示是20萬元,并不是很貴。
等倒計時歸零時。
李明快速按下了那個紅色的“立即預購”按鈕。
【訂單提交成功,您的952700號工作機器人已預訂成功,預計交付時間在一個月內,請耐心等待。】
看著手機上的提示,李明的眼眶,瞬間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