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兩人走遠,徹底消失在了視線里,陳言才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骨頭,猛地癱倒在椅子上。
他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濕,緊緊地貼著襯衫,。
他長長地吐出一口濁氣,心臟依舊在胸腔里瘋狂擂鼓。
那個叫林舒雅的女警官,眼神太毒了,簡直像是能把人看穿的X光機。
有好幾次,他都感覺自己快要繃不住了。
模仿作案?在陳言看來,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這種瘋子。
陳言自嘲地扯了扯嘴角。
只要不是因為自己,登上了那個什么勞什子的罪犯榜的事情暴露了,一切就都還有回旋的余地。
畢竟,一個是藝術探討,另一個,可是貨真價實的犯罪傍NO.82。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正軌,平靜得有些不真實。
直到一個禮拜后,《懸案》的第一支預告片,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全網引爆。
預告片只有短短一分半鐘。
開場,是實力派影帝段一毅飾演的老刑警,對著塵封的案件檔案,眼神凝重。
緊接著,畫面切換,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若隱若現的線索,緊張壓抑的配樂,以及幾個主角驚鴻一瞥的特寫鏡頭,將懸疑氛圍瞬間拉滿。
然而,在所有這些元素中,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個看起來與整部電影格格不入的角色。
那是一個衣著樸素、眼神有些呆滯的青年,臉上總是掛著憨厚甚至有些傻氣的笑容。
他在預告片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默默地掃地、喂貓,或者對著鏡頭傻笑,與周圍緊張破案的氛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這個角色,正是陳言飾演的“傻子弟弟”。
“臥槽!這真的是陳言?那個演雨夜屠夫的狠人?這反差也太大了吧!”
“笑死,上一部還在嘎嘎亂殺,這一部就變成地主家的傻兒子了?這演技跨度,我直接吹爆!”
伴隨著急促的鼓點,所有線索都指向了那個隱姓埋名的哥哥。
然而,隨著背景音樂的節奏驟然加快,畫面開始飛速閃回。
當哥哥“自殺”后,,鏡頭卻給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特寫——
門外,那個“傻子”弟弟正趴在門縫上偷看,臉上一閃而過的,不再是天真,而是一種冰冷到極致、仿佛在欣賞藝術品般的詭異笑容。
最后一個鏡頭,定格在他那雙深不見底的眼眸上。
“轟!”
整個互聯網都被這支預告片引爆了。
【我操!我操!我操!最后那個笑容是什么意思?我頭皮都炸了!】
【傻子是裝的?真兇是他?我的天,陳言這個演員有毒吧!他演的反派怎么一個比一個讓人毛骨悚然!】
【段影帝和鄧超超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穩,但陳言最后那個眼神,直接把整支預告片拉到了另一個高度!這TM才是瘋子!】
【之前誰說陳言只會演變態的?這個角色明顯更有層次感!期待值直接拉滿!這絕對是年度最硬核現實主義電影!】
【太頂了!我已經能想象到電影院里被他那個眼神嚇到尿褲子的場景了,期待值直接拉滿!】
觀眾的期待值被瞬間點燃,#懸案預告片#、#陳言眼神殺#等詞條接連沖上熱搜,大有屠榜之勢。
網絡上,贊譽如潮水般涌來。
如果說《面具之下》讓陳言在業內站穩了腳跟,那么《懸案》的這支預告片,則直接將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人們驚嘆于他塑造角色的能力,將他與那些德藝雙馨的老戲骨相提并論,稱其為“百年一遇的演技天才”。
就連一向挑剔的花瓣網友,也罕見地給出了清一色的五星期待。
攝影棚里,王胖子抱著手機,激動得臉都紅了:“言子!你火了!這次是真火了!你看這評論,全是在夸你的!”
看著手機上的一片贊譽,也久違地松了口氣。
這一次,人們終于不再是玩“遭老罪了”的梗,而是真正開始討論他的表演,討論角色本身。
自己終于可以像一個真正的演員一樣,靠作品說話了。
這對他來說,是比任何片酬都更重要的肯定。
陳言看著手機屏幕上滾動的贊美,心中卻并未有多少波瀾。
然而,他和他的團隊都沒想到,這場潑天的富貴背后,正有一雙陰鷙的眼睛,準備將他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而那場將一切徹底點燃的烈火,來得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
就在《懸案》預告片熱度達到頂峰的第三天,一條加粗標紅的詞條,如同憑空出現的驚雷,瞬間空降熱搜第一。
#現實版雨夜屠夫#
點開詞條,是無數營銷號和新聞媒體爆出的“內幕消息”。
“驚!《面具之下》劇情重現,受害者死狀與劇中‘雨夜屠夫’第一個獵物手法高度相似!”
“獨家爆料:現場留下神秘簽名,兇手挑釁意味十足!”
更勁爆的是,有媒體不知從何處搞到了經過模糊處理的現場照片。
照片里,受害者被捆綁的方式,周圍散落的玫瑰花瓣,那種詭異的“藝術感”,幾乎是劇中場景的完美復刻。
而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是一張特寫。
陳言在《面具之下》里,那個眼神陰鷙、嘴角帶著殘忍微笑的劇照,被與警方的通報并排放在了一起。
強烈的視覺沖擊,瞬間引爆了公眾積壓已久的恐懼。
“我的媽呀!這是真的假的?真有人學著電視劇殺人?”
“太可怕了!我昨天才重溫了《面具之下》,現在感覺后背發涼!”
“模仿犯罪......這不就是電電視劇里的情節嗎?現實里怎么會有這種變態!”
恐慌,如同病毒般在網絡上蔓延。
最后,警方迫于輿論,不得不發出一則通報,內容很簡單:近日,城東廢棄藝術區發生一起惡**件,警方已介入調查,請廣大市民不必恐慌。
而此時,一間豪華的休息室里。
內娛頂流顧辰的經紀人,看著手機上不斷攀升的話題熱度,臉上露出了近乎狂喜的笑容。
“天賜良機!真是天賜良機啊!”他興奮地對一旁臉色陰沉的顧辰說道。
在《熾火對決》的試鏡中被陳言碾壓,是顧辰出道以來最大的恥辱。
他背后的資本為此震怒,一直想找機會把陳言徹底按死。
現在,機會來了。
“聯系我們養的那些營銷號和水軍,”經紀人眼神陰冷,語氣狠毒,“準備好了嗎?該我們上場了。”
一場針對陳言的、蓄謀已久的輿論絞殺,正式拉開序幕。
深夜,當大部分網友還在為模仿殺人案感到震驚和恐懼時,一批營銷號開始悄悄下場,發布了一些看似客觀中立,實則暗藏殺機的言論。
“一個思考:影視作品在追求藝術真實性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其可能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
“太可怕了!我家里還有孩子,以后還敢讓他們看電視嗎?萬一學壞了怎么辦?”
“強烈建議總局嚴查!這種**裸展示犯罪細節的電視劇,就不應該過審!”
“藝術創作也應該有底線!當作品可能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時,創作者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這些看似理中客的言論,精準地擊中了普通人內心深處對于安全的焦慮。
“電視劇竟然能教唆人犯罪!藝術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這些話題迅速發酵,將公眾的討論焦點,從對兇手的憤怒,巧妙地轉移到了對“教唆源頭”的追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