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征討雒陽的戰兵共五萬,輔兵夫子也有數萬,合計約莫十萬人馬,如果換作以往,都可以對外宣稱三十萬大軍了。
且此次黃天也隨軍出征了,不過他并不實際指揮軍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黃巾軍主帥是張角,麾下有張梁、何儀、黃邵、宗員、郭典等將領。
而張寶與田豐配合坐鎮冀州老家,他們麾下仍有近五萬精銳大軍,不虞有敵侵攻,他們不主動討伐其他州郡都算好的了,張寶和田豐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后勤,保證出征大軍的糧草器械供應不出問題。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黃巾軍此次征伐雒陽的軍事行動,那就是:
暢通無阻!
大軍從廣宗出發,經鄴城,直撲河內郡,河內郡只有寥寥幾千人馬反抗,根本沒有影響到黃巾軍進軍的速度。
拿下河內,軍隊在懷縣略作休整,而后繼續出發,往孟津關而去,強渡黃河天險。
張角本以為在孟津關會有一場惡戰,畢竟此關地勢實在險要,有黃河為依憑,黃巾軍渡河而戰必定損失不小。
誰料僅僅三日,孟津關就被奪下,如此,雒陽前路便是一片坦途,再無阻礙。
大軍迅速南下,兵勢洶洶。
雒陽朝廷一片驚恐,天子劉宏更是迅速收拾“家當”,準備轉移。
只是金銀財帛太多,光是裝著就用了足足五十輛大車!
五十輛大車還沒出雒陽城,就被諸多重臣發現并攔下來了,因為動靜實在太大,只要不瞎都能看到大道上連綿不絕的裝滿財帛的車輛。
“諸卿,你們不讓朕撤離,難道是想讓朕在雒陽被蛾賊擒下嗎?”看著阻攔的群臣,劉宏極為憤怒。
其實黃巾軍發兵征討雒陽的消息一傳過來,他就想逃亡弘農、京兆,再視情況南下益州,遠遠地避開黃巾軍。
只是楊賜、張溫、鄧盛等人一直勸他先留在雒陽觀望局勢,告訴他孟津險關也,蛾賊難以攻克,可是據有黃河天險的孟津數日就被奪取,這會兒蛾賊大軍正氣勢洶洶地朝雒陽而來,這些人還不讓他離開,簡直可惡!
聽得劉宏的誅心之言,群臣只好跪下告罪。
劉宏神色不虞,“既然知錯了,還不讓開?!”
太尉鄧盛抬起頭,悲切道:“陛下,城中尚有七萬大軍,如何要逃啊!若天子西走,雒陽失守,朝廷威嚴掃地,天下必定震動,屆時兵強馬壯者野心難抑,各自割據一方,稱孤道寡,國朝才是真的要亡啊!”
劉宏嗤笑,“鄧卿,你來告訴朕,為何孟津關數日即失?”
自然是因為守軍完全失了膽氣。
把守孟津的漢軍沒了膽氣,雒陽的七萬漢軍就有嗎?
“你以為朕沒看到那七萬大軍嗎,雖有不少健士,公孫瓚、孫堅之輩確有才干,然各軍混雜,軍令不一,如百頭之蛇,如何對付得了萬眾一心的蛾賊?”
鄧盛誠懇道:“眾軍雖統屬不一,但都有赤誠報國之心,都誓死保衛陛下!”
劉宏無語了,“鄧卿,你非要朕明言嗎?朕畏懼的難道是五萬蛾賊嗎?如果僅僅是數萬賊軍,朕必安坐城內,看諸君從容破敵,可是……蛾賊有神靈庇佑!我們拿什么守城?如何守得住城?”
鄧盛無言以對。
盧植、皇甫嵩的接連慘敗,讓漢庭重臣們確信黃巾軍有仙神庇佑,面對神秘強大的黃天神,他們根本沒有應對的辦法。
劉宏接著說道:“如果太尉有辦法對付偽神,朕絕不出走雒陽!”
鄧盛能有什么辦法,他以頭點地,聲音沙啞道:“偽神若破城,老臣必死在陛下前面!”
其實他更想說,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與其被黃巾軍追著殺,不如就待在雒陽奮力一搏,好歹城中尚有數萬人馬。
要是逃去了其他州郡,不過是茍延殘喘,茍活于世。
劉宏無語。
他不想死,只想活,多活一日算一日。
“話已至此,還請諸卿速速讓開道路!”劉宏揮了揮手,不耐煩道。
“陛下不可!!”鄧盛仍舊跪在路中間擋住通道。
“你你!”劉宏氣急,指著鄧盛跳腳。
君臣僵持間,大將軍何進腳步匆匆地跑了過來,他面色蒼白地滑跪在地上,顫聲道:“陛下,城外已見蛾賊的游騎!”
消息如晴空霹靂,劉宏踉蹌一步,心生絕望。
完了,走不了了!
本來帶著幾十輛大車就走不快,現在黃巾軍的先鋒騎兵已經抵達了雒陽城周邊,就更快不起來了。
除非拋下金銀財帛,只帶少許精銳騎兵趁夜色出逃,才有可能順利逃出雒陽。
但善財難舍,劉宏是真舍不得把這些年來辛辛苦苦“攢”的錢財丟下獨自逃生,再者說,蛾賊在外,自己出逃風險太大,弄不好被蛾賊發現追逐,于亂軍之中殺死那就太可笑了。
他重重頓足,指著跪在地上的鄧盛、楊賜等人,“這下好了,誰都走不了,你們滿意了!”
眾人顫顫巍巍叩首。
劉宏抬手掩面,“罷了,朕不走了!”
不敢走了!
眾人松了口氣。
無論劉宏是出于什么原因不出逃雒陽,只要他還在,大伙兒就有主心骨,城內七萬大軍就還能堅守。
人心,是守城的關鍵。
劉宏嘆著氣上前將鄧盛等人扶起來,誠懇道:“朕不會打仗,更不會守城,雒陽的安危就拜托給諸卿了!”
“臣等必效死力以報君恩!”
劉宏擺擺手,扭頭吩咐寺宦將車上的財寶收攏好,而后心情沉重地回轉皇宮。
外臣們則各自忙碌,布置加固起雒陽的城防來。
僅僅兩日后。
天陰,大風。
一支漫長到不見盡頭的大軍緩緩開到雒陽城外,最前方的是斥候騎兵,他們輕裝快馬,像鳥群一樣散開,探查雒陽周邊的情況。
接著是分列數隊的數量龐大的步卒,他們頭抹黃巾,身穿土黃色戎服,外套緊實的皮甲,手中的長矛長戟隨著步伐如波浪般起伏。
在無數步卒中間,是一輛朱輪華蓋車,車后擎著一桿大纛,上書“太平黃天”四個大字。
大纛在大風中肆意飛揚,宣告著黃巾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