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大師在雙峰山聚眾墾殖、定居修禪的成功實踐,如同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在中華大地上迅速生根發芽。
他的繼承者,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在黃梅馮茂山進一步發揚光大農禪傳統,其“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的記載,清晰地表明勞動已成為僧團供養自足的主要手段。
及至“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的時代。
百丈懷海禪師(公元720-814年)更是將“農禪并重”思想系統化、制度化,明確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根本規約,并身體力行垂范,“凡日給執勞,必先于眾”。
這一石破天驚的清規,徹底斬斷了僧侶對世俗供養的過度依賴。
確立了以農耕勞作實現經濟自養的根本原則。
從道信“坐作并重”的奠基,到懷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鐵律,農禪并重完成了從生存智慧到修行法門的華麗蛻變。
它不僅解決了僧侶的吃飯問題,更從精神內核上使佛教與崇尚勤勞自立的華夏農耕文明血脈相連。
化解了千年排異的危機,為佛教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開辟了無比廣闊的天地。
道信所開辟的“農禪并重”之路,成為支撐中國佛教千年巍峨殿堂不可或缺的基石與鋼梁。
從此,禪者之姿悄然異于他方。
他們既是蒲團上的靜思者,亦是田野上的力行者,兩種身份的交織,在中國文學史上迸發出獨特詩性。
禪詩并非總是煙霞夢幻之語,其另一面深刻沐浴在濃郁的稻菽泥土芬芳之中。
唐代布袋和尚那首“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偈子,便是農禪境界的詩化典范——彎腰退步插秧的身影里,隱藏著對無我虛境、不爭心法的深邃體認。
“低頭見天”、“退步向前”,寥寥數筆,便將禪悟的形上玄機融入彎腰農事的具象瞬間。
“道”本在尋常,它不在天外懸垂的云霧里,恰恰藏在插秧老漢的躬身退步中。
清涼寺流傳的禪意農詩,更是禪境化生的絕美注腳。
明代在此弘法的澄月禪師留下“掘地倦來眠一覺,鋤頭當枕勝珊瑚”一句,將勞作后的酣眠寫得如同帝王享受,平凡的農具升華為價值連城的珍寶。
“開畬墾地閑消遣,佛法身心半點無”則將開荒墾地視為絕妙的“閑消遣”,在體力辛勞中徹底忘我忘佛,契入真空,此即“無心”之大妙。
又有清代詩僧吟詠寺院日常食譜:“蘿葡收來爛熟蒸,曬干香軟勝黃精”,言語樸拙如泥土本色,卻飽含了親手種植、親手收獲、親手炮制后那份心物無間的踏實安穩與豐盈喜悅。
農事不只是勞作,更是身心參與萬物輪回的虔誠儀軌——每一次躬身扶犁,每一次揮汗收割,皆為身體書寫、感官體認的大地經文。
晚唐五代寺祖語錄更是將農務提升至最高度的精神自覺:“大眾盡心為常住開田,山僧盡心為大眾說禪。”
開田與說法,這兩件看似懸殊的工作被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如同佛法圓融一體的兩面,共同構成了叢林生活的核心價值,亦成為后代僧眾秉承的精神圭臬。
至宋代,當清涼寺禪田日廣,便有僧人贊嘆其豐碩盛景:“四五百石麥,二三千石稻”。
這數字背后,是數代僧人“力鋤葛藤”,在貧瘠山野中精勤墾殖留下的汗水史詩。
正是這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和一顆顆安住塵勞的心,確保了“農禪并重”超越了紙上清規,成為活生生的傳統。
汗水滴落的咸澀,谷物豐收的甘甜,交織成一種源自大地深處的堅實支撐。
讓清涼寺的鐘聲穿越千年風雨依舊清澈回響。
“林局長!”江昭寧的聲音帶著沉思的重量,喚回林方政因回溯深遠歷史而略顯微茫的神思。
“農禪并重,不是掛在墻上的舊黃歷。”
“它能一路撐持佛教走到今天,立下兩重功勞,關鍵得很!”
他指節習慣性地輕輕叩擊著桌面,像在敲擊歷史的鼓心,“其一,它為叢林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經濟依靠。”
“師父們靠自己的汗水,種出嘴里吃的、身上穿的。”
“這種自給自足,讓寺廟不用整日手心朝上,仰著看朝廷、權貴或者信眾的面色過活。”
“經濟上站得穩了,人格才能真正挺起腰板兒來!”
“寺廟才談得上獨立自主,僧人才能心無旁騖地研習佛法,守護一方寶剎清規。”
這一點,林方政深以為然,清涼寺能躲過歷史上一場場經濟上的傾軋與附庸危機,這份自力更生的底氣功不可沒。
“其二,”江昭寧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這正是中華這片土地對佛教最偉大的轉化與重塑!”
“它將那種起初有點格格不入的‘乞食’形態,成功地移接到了咱‘耕讀傳家’的文化大樹上。”
“‘寓禪于農,農中悟禪’,這才叫落地生根吶。”
“從此,修行不必總是高坐云端不食人間煙火,它就蘊藏在平凡勞作里頭。”
“彎下腰種地,本身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夫。”
“這種接地氣的活法,才讓佛教得以在咱們中華大地扎下深根,枝繁葉茂,甚至枝蔓伸向更廣闊的天地。”
林方政感到一股滾燙熱流沖刷著脊柱。
千年的智慧與力量似乎通過江書記的言語灌注己身。
話鋒回轉當下,江昭寧的語氣陡然變得凝重:“但看看這繁華市場背后,很多寺廟的路,是不是有點走偏了?”
他不等林方政開口,言語如疾風勁矢,“門票三級跳,高得離譜。”
“高價香火、天價功德箱,名堂越來越多。”
“還有什么投資項目,把清凈之地炒成了商業地產……”
他猛地一拍桌面,力道不大,悶響卻震在林方政心上,“這股風氣很不好!傷的是群眾的感情,損的是宗教本應具備的超脫與純正。”
“我們常說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我看,禪宗留下的‘農禪并重’,就是這個方向上一顆經得起考驗的定海針!”
他目光炯炯,直視林方政,“清涼寺,就是咱們手上一個寶貴的樣本!”
“守著農禪古風,守著不收費的禪田豐饒與樸實分享——這樣的清凈地、自在地、接地氣的地方,難道不正契合今天老百姓對‘詩與遠方’的樸素向往?”
“不正切合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尋找精神家園的時代脈搏?”一連串發問,如同重錘,震得林方政從深愧轉為警醒。
那份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危機感,一同化為額角滾落的熱汗。
他肅然立起,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發顫:“我明白了!徹底明白了,江書記!”
“清涼寺的農禪并重不僅僅是歷史舊事,它是一條活著的路,對我們當下旅游文化建設有著現實的啟示意義!”
江昭寧臉上那層堅冰終于化開一絲贊許的微瀾,點了點頭。
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